

关于Space这件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诸强)
用MSN有些年头了,自从抛弃了QQ之后。用Space也有18个月了,之前可没用过任何类似的玩意儿。也就是说,当初我开始用MSN是对一个旧聊天工具的诀别,是一种重新开始;而去年开始用Space,则是对MSN服务的进一步接受与采纳,是一种“消费者忠诚”的体现。
去年年头升级了自己的MSN之后,突然发现一些头像前多出一朵6瓣小黄花(其实仔细的同志可以发现这个标示就是键盘数字8上的那个星号)。但那时候,这些小黄花还只是处在点点星火的阶段,绝没有燎原(从我自己MSN的朋友列表上可见一斑)。然而时过一年多再去关注一下,结果却是令人瞠目结舌:我的列表里共有230个联系人,拥有小黄花的人数已经达到98个,占42.6%。按照统计学原理,我的朋友列表也可以算得上是随机抽样的。那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8个月里,我的朋友中已经有将近一半都使用了由MSN这个及时聊天工具所提供的一项附加服务:那便是叫做MSN Space的博客。
Blog的力量是无穷的,虽不是业内人士,但作为一个Blogger也是感同身受。但MSN Space的力量更是无穷,因为在Space之前其实我已经听说了很多BSP(博客服务提供商),比如新浪、搜狐这些门户网站,或者Wallop和BlogBus。然而,我一直没有趟进这股热浪中去,直到有一天MSN推出了Space,我竟也开始小试牛刀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拥有了MSN账号,开辟一个Space的复杂程度要远远低于去一个陌生服务商那里从头开始。
和大部分博友一样,我也是从随性的记录生活琐事开始,同时在自己的空间里也随笔性质地写下自己对于大学生活的回忆。然而逐渐发现,由于我更新了空间,别人就可以看到我的小黄花在跳动,于是别人就会点击进入阅读、然后留言。而自己当然是获得了一种被阅读、被认可、被关注的喜悦。接着,事态似乎就一发不可收拾起来——给朋友做链接啦,放插图啦,放音乐啦,美化版面啦,诸如此类。而内容也从非常随性的记录开始转变为有意识地为自己的文章分类:游记、读书、心情……总之,俨然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并精心打理的姿态。——据说,MSN Space已是全球用户数量最大的博客网站了。
然而,就在前两个星期,这个全球的博客老大似乎做了一件令很多用户都跌破眼镜的事情。某日清晨,登陆MSN,点击MySpace……咦,这是我的Space吗?怎么变成这副德行了?!接着,朋友们纷纷在MSN的名字上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表明了类似于“怎么回事”、“丑死了”“可恶的Space”、“放弃Space”等诸多情绪。
我们撇开页面好看与否不提吧,毕竟这件事情是仁者见仁、口味不同的。但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升级(从MSN Space变为了Live Space),本质上作为消费者的博友们还是有话要说。我听到的意见大多数都是感觉仿佛一夜之间被人闯入了自家屋子,然后折腾一番走人,而住在里面的人根本没有被征求意见和被告知。同时,大家也反应升级后的Space似乎更不稳定、Bug更多。
非常巧合,昨天在网上遇到一个在微软工作的同学(他不再负责Space的业务部门),于是我们就这件事聊了起来。我抱着既有点开玩笑也有点发泄的意味说:你们微软这么做是捆绑销售、强加销售!他回应说:Space和MSN的绑定绝不是捆绑销售,但我承认Space很糟糕。显然,我们是要义正词严地辩论一番了。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和他辩论起来,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一、Space依附于MSN不属于捆绑销售,因为消费者拥有不使用Space的权利。二、无论当初申请Space时用户点击了什么协议,这次更新Space多少有点强加推销概念的嫌疑。三、无论如何,Space的这次举动激怒了不少用户,这个损失不可挽回。四、Space在技术和服务上的确需要完善,现在的问题不少。五、即便Space不是捆绑销售,但客观上因为基于MSN的庞大用户群,让Space可以有恃无恐地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做一次如此大的变化(即便流失一部分用户对于业务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作为一个从事市场和销售工作的人,也作为一个Space较为忠实的用户,在我心里始终有一杆秤,那就是所谓的CS(Customer Satisfaction,顾客满意度)。我想,撇开这次升级所带来的视觉和功能上的变化不提,就事件本身来说,Space真的处理得不甚高明。而前两天,我在Space里存有链接的3个朋友分别叫我改换他们的链接地址:一个去了搜狐,两个改投了新浪。而原因很简单,这次事件冒犯了他们,同时作为导火线又激化了他们心里对于Space一贯存在的一些技术不稳定的不满。
我的Space只是流传在一些朋友圈子中,远没有什么特殊魅力去吸引太多人的目光。但无论如何,我的Space俨然已是我在网上的小窝。既是小窝,就会爱惜,日久天长,必有感情。突然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满动迁而抗议示威的钉子户,虽说一个是现实中的房子,一个是虚拟天地里的空间,但本质都是人的肉体或者精神赖以生存的载体。希望在我仍旧坚守Space的同时,Space也能够借这次升级真正地理解支持它的用户们。留住用户、提高满意度,这才是任何产品,无论传统或者高科技,应当遵循的生存法则。
关于Space这件事,风头已过,业已平息,但我还是会拭目以待。■ Space这件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