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如何解读《哈利·波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全世界热爱哈利·波特的麻瓜们每年有几天会聚在一起,召开“哈利·波特研讨会”。今年的研讨会在7月的最后4天召开,麻瓜们搭乘飞机或汽车来到拉斯维加斯——扫帚不管用,也买不到飞路粉。研讨会由一些哈利·波特“粉丝”网站轮流举办,每一届用一个来自小说里的名字。比如2003年在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召开的第一届研讨会名为“光轮”,是哈利骑的最新款飞天扫帚的名字。今年的会议名称用了一句咒语“荧光闪烁”,念了它可以让魔杖发出亮光。明年的会议将在多伦多举办,取名“预言家日报”,那是魔法世界的一张小报,制造过哈利跟赫敏的绯闻。
《哈利·波特》于1997年出版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至今已出版6部,在全球的总销量超过3亿册,被翻译成47种语言出版。小男孩的“粉丝”也逐年增多,2003年的第一届研讨会还只有600人参加,今年与会者就翻了一番达到1200人。她们要么打扮成麦格教授那样的巫师,尖帽、长袍、魔杖一个不少(袍子基本上是自己缝制的);要么穿上校服式衬衣、短裙和齐膝的袜子,像赫敏的同学;有的少女索性留着参差不齐的褐色短发,戴副圆圆的眼镜,简直是女版哈利·波特。研讨会拒绝儿童参加,14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必须有监护人全程陪同方可入内。你如果在会上说《哈利·波特》是部儿童文学作品,惩恶扬善描写得很简单,正、反面角色也太单薄分明,没人会搭理你的。
会议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张,有多个专家的讲座,与会者要讨论提交的100多篇论文。布置成霍格沃茨学校的会务酒店准备了英式正餐和小说里的黄油啤酒。每天晚上,还有水下魁地奇游戏、真人象棋等娱乐项目。有一位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与会者说,会议时间恰好和他结婚纪念日凑到了一起,就报名参加了。他提交的论文主题是论述巫师借和麻瓜通婚,把优秀的魔法基因传递下去,聪明的哈利就是个例子;过于讲究血统的纯正,反而会影响后代魔法的功力,比如隆巴顿家族从未和麻瓜联姻,极受巫师们尊重,后代纳威却成了几乎不会魔法的哑炮。
对《哈利·波特》嗤之以鼻的人根本想不明白,一部儿童小说怎么会吸引专家正儿八经写论文、做演讲;成年人为一个少年巫师激动得摇头晃脑,怎么看都有些傻气。但至少在这个研讨会上,《哈利·波特》是属于成年人的。今年,田纳西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克利斯朵夫·布拉奇纳博士做了一个讲座《麻瓜和精神健康:礼拜仪式的变化和对哈利·波特内心世界的心理分析》,主题是哈利·波特的成长。他说,霍格沃茨是一个有形的临界点,哈利在这里学会了辨识黑魔法,并且将注意力从其上转移开。博士像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一样认真,准备了一大堆幻灯片和图像软件配合演讲。60位听众也是一副虚心的模样,有人拿着长羽毛笔在似乎是羊皮纸做的笔记本上记录,有人直接把讲述内容敲进笔记本电脑。
西密歇根大学英语文学教授塔波克斯博士的发言是:《在大学里开设哈利·波特课程,架起学者和‘粉丝’之间的桥梁》。那么课上该学些什么呢?她说,现在关于《哈利·波特》的文学评论很多,其中不少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以在课堂上讨论。她并不担忧会降低英语文学的档次。流行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从流行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比如,哈利·波特的“粉丝”为什么覆盖面这么广?而罗琳是一位讽刺作家,揭露了独断专行的权威的真面目。
( 《哈利·波特》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衍生小说取材对象 )
也有的学者,如劳伦斯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科恩博士做了演讲《斯内普的眼睛》,有趣倒是有趣,学术上毫无意义,但听众不以为意,仍然给了他摇滚巨星才配有的敬仰。
除了对哈利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家等学者,与会者绝大多数并不从事学术研究,不过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论文五花八门,有:《不仅仅是善恶:哈利·波特的道德标准》,《迪斯尼遇上德里达:罗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吗?》、《暴政的兄弟:伏地魔,魔法部和迫害犹太人》;也有一听名字就知道无聊的文章,《该死!我怎么对哈利·波特如此疯狂》、《波特同志:马克思主义者对哈利·波特的解读》。后一篇文章中说,哈利和同学们对飞天扫帚“光轮2000”垂涎三尺,“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社会赋予它的价值”——其实,它不过就是当时飞天扫帚的最新型号,飞行速度够快,骑着它打魁地奇比赛容易得分而已。
研讨会上85%的与会者为女性,做什么职业的都有,老师、会计师、律师助理、售货员、医生、电视节目制作人、大学生等等,很多是母女、姐妹搭伴前来。这些女人们分成两堆:16~24岁在一起,25岁以上的更投脾气。因此,会上的女性气质很重。
女性气质表现在她们的主要议题上。会上,女士们畅所欲言哈利·波特的“断背”问题,宣读自己撰写的衍生小说,真诚地与他人交换意见。衍生小说(Fan Fiction),根据《华盛顿邮报》的解释,是以畅销书、连续剧或电影为本所衍生的各式书画作品或小说,可以称作“书迷仿作”,在日本叫“同人文学”。衍生小说的一个重要门类是同性恋小说(Slash Fiction)。普遍认为,衍生小说和其同性恋描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科幻连续剧《星际旅行》(Star Trek,又译《星舰奇航记》)。由于电视剧太深入人心,“粉丝”们纷纷编写衍生小说。其中有人想为舰长柯克(Kirk)安排一位浪漫的伴侣,又没有特别合适的女性角色,就把大副斯巴克(Spock)安排给了他,实际上二人在剧中都与女性有浪漫故事。《星际旅行》和其衍生小说至今在西方仍有广泛且巨大的影响,它之后,衍生小说成为新的文学形式而大有市场。《哈利·波特》则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衍生小说取材对象,仅一个为哈利·波特专设的衍生小说网站上就有8万篇作品之多。
因此,在为《哈利·波特》写衍生小说的女性“粉丝”看来,“《哈利·波特》乃同性恋情色小说,抽出任何两个人物,在不同的情节下加以设想都能虚构出他们的同性恋关系”。一位女士的论文中说。参加会议的女“粉丝”们至少有一半写衍生小说,大部分都是同性恋内容。再细分,还要看谁和谁在一条船上。这是同性恋衍生小说中的行话,指的是作者把哪两个人放在一起。有人安排小天狼星和卢平教授成一对儿,还有人把哈利和他的敌人马尔福拉郎配。可笑?为什么要把他们写成“断背”关系?“这就好比男人喜欢看描写女同性恋的小说。”为哈利和马尔福安排了爱情的一位女作者说。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讨女“粉丝”们喜爱,金妮太乖,乖得让人想欺负她,赫敏太自以为是。奇怪的是,阴险的斯内普是除伏地魔之外哈利最大的死对头,却得到最广泛的喜爱和崇拜。“粉丝”们给他设计的情人有哈利,还有只会吹牛的绣花枕头、黑魔法防御术教授洛哈特……研讨会的主办者之一黛比·麦克雷恩解释道:很多女性读者被书中人物吸引,希望通过斯内普的角色体验被拯救、偿还、赎罪的心路历程。有作者说,写同性恋衍生小说授予她们某种权力,让她们可以任意颠倒性别职能。
这么怪异的研讨会,即便放在全世界最奇特的城市拉斯维加斯,都会招来酒店服务生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视。被服务生盯得极不自在的一位女士说,讨论哈利和斯内普的小说时,屋子里坐了200名女性“粉丝”。如果换作200个男人讨论未成年人的性关系,警察早赶来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小说赋予了什么人什么权力。为什么事情涉及到同性恋衍生小说就没有了界限呢?”
写同性恋衍生小说的女性“粉丝”们对罗琳带着半宗教的敬畏,称她为“乔”。她们,尤其是单亲妈妈们,谈到罗琳的经历时会两眼闪光。这时,就理解了暂时摆脱家务、孩子、丈夫、父母来参加会议的女“粉丝”们,需要哈利·波特。■
资 讯
急诊室大夫:去年《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说,《哈利·波特》第5、第6册书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医院急诊室里救治的男孩患者少了一半,因为孩子们被书吸引,顾不上惹是生非了。
老师:84%的老师说,《哈利·波特》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起到了积极作用。
父母:83%的父母说,他们的孩子视小巫师为道德楷模。
出版商: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的股票从1994年的105便士涨到了2005年的376.5便士。
图书经销商:第5、第6册上市第一天,仅美国一个市场就销售掉180万册。
制片商:全球票房超过20亿美元。■ 哈利.波特文学小说成年人同性恋哈利·波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