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李贺死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年仅27岁。李商隐为他写的小传中,记录他姐姐讲述他死前,有红衣人驾赤龙,宣他去玉帝新建的白玉楼事后,有精彩议论:“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渺,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也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中,当时人忌,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说李贺只活了24岁,是李贺姐姐的说法。之前杜牧写序,用沈亚之说,已经确定为27岁。李贺的一生,从21岁起,只当了三年管祭祀的九品奉常小官。

我以为评李贺诗较有味道的是明人王思任。他说李贺是孤愤不遇,所以呕心之语,日益高渺;哀激之思,必作涩晦之调。喜用“鬼”、“泣”、“死”、“血”字,“时而花肉媚眉,时而冰车铁马,时而宝鼎云,时而碧磷划电,阿闪片刻,不容方物”。“花肉媚眉”是“艳若桃李”,“冰车铁马”是“冷若秋霜”;“”是熊熊燃烧,被燃烧耀亮的云与碧绿光划破的电,闪现出一个空旷无物的世界。对李贺诗注疏值得阅读的,我以为是明人曾益所作解释。比如他解诗集中第一首《李凭箜篌引》,说前三句“丝出吴,桐出蜀,言器精;高秋音亮,言时良;空山响应,‘颓不流’,行云遏也。江娥素女,善音者,而啼而愁”,都为了铺垫“李凭中国弹箜篌”。然后写箜篌之声如玉碎而清,如凤鸣而和,足以石破天惊。“老鱼跳波瘦蛟舞”比喻指法之妙,“吴质不眠”是指知音者心醉,最后结句是:“零露夜滴,凉月微茫,时何闲暇?”

历来对李贺诗的菲薄,第一说他只会组织“花草”,辛文房写《唐才子传》,对他的高评也无非说他“组织花草”“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则借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的评介,说他“只知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第二说他刻意为诗,也就是“刻削峭拔”的境界。《谈艺录》的观点是“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造“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欣赏他的色调,又挑剔他的修辞,甚至断论:“长吉铺陈追琢,景象虽幽,怀抱不深;纷华散藻,易供扯。”“蹊径之偏者必狭,斯所以为奇才,亦所以非大才欤。”“扯”就是撕裂开来剥取。

我喜欢李贺诗,倒是先喜欢他的超凡脱俗。明人屠隆说他喜欢李贺,是因其诗“清虚缥缈”,“深奥玄远,与世间人口吻迥别”。由此说李白诗是“烟火仙人语”,李贺诗是“不食人间烟火仙人语”。这种超凡脱俗,我以为首先是那样的诗境别人难以企及。比如《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中《四月》的“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依微香雨青氛氲,腻叶蟠花照曲门”。第一句“树如盖”本是平常描写,前面冠两个“凉”字,就有了奇诡,极好铺垫了后面的绿荫滥漫。第二句“香雨”的俗,“氛氲”中加一个“青”字,就有了古澹。再如冒襄在《影梅庵梦语》中感叹的那首著名《月漉漉篇》,“漉”不仅是月色往下滴,而且有要竭尽的意思。波起烟生如漾玉,丹桂在青莎似裁中飘香,芙蓉却在静静地零落。秋水如霜,鲜红已殒,莲子却已在落红中长成饱满并溢出清素。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景象中有颓意,只不过这等清净之美在人间不可能有,而李贺自己也最喜欢夜色中人生负担净除后,“千岁随风飘”那般轻盈,所以在清冷中,人们就觉得烟露中的桃红与苍白都有了鬼气。

按钱钟书先生说法,李贺诗因为气度不够,所以只留下一些漂亮句子,供人从诗体中撕下把玩。而我却觉得李贺诗内在结构其实非常严密,如《过华清宫》,踏着月影走近,花木徒隔,所闻者啼鸦而已;被月色照成斑驳的朱漆窗格徒具,所生者苔钱而已;室内纱罩银灯徒点,所滴者残露而已。“蜀王”与贵妃早已远去,徒留芹芽在颓池中拔节,凝满故宫黍离之悲。再如《苏小小墓》,墓兰如啼,墓草如茵,墓松如盖,同心本无物可结,连烟花都自不堪剪,翠烛寒生,光影自怜,只有风雨相吹,朝夕相伴。如此简练中刺骨的冷酷,唐诗中其实少有这样有力量者。由此真常为李贺鸣不平:古今诗话中凡说及他诗的好处,不是“怨郁博艳之趣”就是“怨郁惨艳之巧”,都说他骨里是“艳”。这大约就因他好写“春风无力扶不起”的慵懒。其实以著名的《美人梳头歌》为例,先写“香鬟坠髻半沉檀”的睡态,被辘轳声惊起,睡足犹初醒,解鬟临镜,香丝撒地,纤手盘髻簪不得,才引出“春风烂漫恼娇慵”。虽曲尽其致,其实无一点狎昵,最后是精彩的点题:花至樱桃,好春已尽,写的是深闺中的荒寂。

毛泽东喜欢李贺诗,在我看,从某种意义,恰是他看中了李贺诗中被人们忽视的风骨。李贺诗中最有名的句子,一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一为“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为“桃花乱落如红雨”。第一句,毛泽东用进《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普及得几乎家喻户晓。按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中的说法,这一句众人都觉“奇绝无对”,石延年以“月如无恨月长圆”对,总算能匹配。而毛泽东对“人间正道是沧桑”,变成对苍天无情的延展。第二句,其实精彩在与它相对的“甲光向日金鳞开”,描述阳光从裂开的黑云隙直射盔甲上,变成金灿灿一片。然后秋风哽咽、角声漫天,夕照下塞土如脂,又随夜色凝成深紫。红旗半卷,霜重鼓寒,士怀敢死之志,这是何等悲壮!第三句,以桃花乱落对青春将暮,那红雨万重,飘逝如骤,一点都没有感伤。毛泽东先用进《七律·送瘟神》,变成“红雨随心翻作浪”;用进《七律·登庐山》,变成“热风吹雨洒江天”,都是温情脉脉而无骤态。■ 诗鬼读书历史李贺诗文化

上一篇: 共同富裕的路径
下一篇: 乳酪迷恋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