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原生态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杀死原生态0

今年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把原生态民歌“唱法”列为一个单元。从比赛整个过程看,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人们通过电视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歌,这对当今提倡保持文化多元性、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承传民间文化无疑有促进作用。这样看,央视做了一件积德的事情。但在我看来,把原生态民歌放到中央电视台比赛中去,实际上是一个危险信号。

电视是一个可怕的媒体,一旦什么东西上了电视,必定会把它糟蹋,之前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电视的危害性。一旦原生态文化表演在电视上大放异彩,它就会跟相声的命运一样。比如说,相声在街头剧场里表演,就会有很多根据当时场景现编出来的包袱,一旦上了电视,就变成背台词了。同样,原生态歌曲上电视,必然要根据电视要求删繁就简,最终,所谓原生态只能变成一张皮。

特别是当原生态上了央视后,我认为这就是一场灾难降临的前兆——央视已经形成了可怕的、强大的、坚固的审美体系,在音乐歌舞曲艺方面尤为明显,作为一个强势媒体,央视已经不会为某一类艺术表现形式量体裁衣了,而是永远会举起手中“央视审美”的大砍刀,按自己的审美标准将各种艺术形式砍成自己需要的样子,达到削足适履的目的。看看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他们以联欢的名义毁掉了多少好东西。原生态,这么脆弱的艺术形式,是禁不起央视审美摧残的。所以,我担心,当原生态歌曲继续成为“青歌赛”的一个项目时,它终究会被央视的审美所淹没。对艺术来说,最可怕的就是碰上了标准,而央视在制造标准这方面,绝对是世界一流的。

换一个角度看原生态上央视,它似乎也存在着积极的一面,比如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民间文化,增强地方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信心。可问题在于,原生态的宣传和保护通过电视形式是最不妥当的,它既有可能拔苗助长,也可能因过度的商业关注而使非物质文化变成“废物质文化”。原生态文化保护是需要把它还原到历史和生活当中,让它的血脉按照它的生存规律连下来,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样,既然原生态文化已到了该保护的地步,足以说明它已经弱不禁风。如果电视能起到保护原生态文化的作用,那倒不用去抢救原生态文化了。传媒体现出来的其实只能是这类文化的商业价值,而不是这个文化本身的价值,而一旦原生态文化纳入商业范畴,死得更快。

目前全国各地对濒临灭绝的原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令人堪忧的,各地政府对原生态文化保护不够重视,每年投入的资金少得可怜,旅游开发对原生态文化的破坏,现代文明对原始文明的冲击……这都是摆在现实的问题。如何保护原生态文化,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它需要的是让人们认清问题的严峻性和具体保护方式,而不是一个娱乐节目把它商业化的过程。

一直从事原生态文化保护工作的陈哲说:“这些人的免疫力都很差。”把一个传统状态的文明直接扔进现代文明中,它的蜕变可能是转瞬间的事情。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作为一个传统活动沿袭下来,有它特有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由于旅游开发,游客不能每年只等到节日那一天才看到泼水节,于是,现在傣族人几乎天天泼水节,它已不再是个节日和仪式,而变成商业行为了。那些唱原生态歌曲的歌手,这些歌流传下来,都是因为有它特殊的功能在里面,由于城里人好奇,非要搞个比赛,比如有些歌曲完全是为调情和幽会时才唱的,你让人家面对着镜头和一些中老年评委,他们还有原生的心态么?所以说,“青歌赛”设立原生态唱法,跟傣族人天天搞泼水节性质是一样的。

有人说,“青歌赛”设立原生态唱法,会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但什么东西一到地方,就肯定变味儿,原生态不是受人关注、吃香了吗,你不要以为地方领导真的就认真去保护承传,他们很快就会把这些当成自己的政绩写进自己的光荣历史里,至于原生态文化真正保护得如何,那是下一任领导的事情,要是下一任领导在台上时候这个县里没有出来一个在央视获奖的原生态歌手呢?估计这任领导的政绩簿上就要写点别的了。

央视搞“青歌赛”,所有选手都得由各地电视台或文艺团体选送,原生态歌手属于哪家电视台和文艺团体呢?如果他属于某个团体,就说明他已经不是原生态了;如果他是原生态,不隶属于任何团体,他就没资格参加比赛。我不知道,央视跟各地文艺团体是怎么解决这个哲学上的悖论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从中也不难看出,央视在“保护”原生态歌手方面是多么心切,也多么昭然若揭。

反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也就这么多了,能祸害的也都祸害了,能扔的也都扔了,残存下来的那点东西,要么无人理睬,要么在看到它有点商业价值时都想插一腿。有多少人真正意识到去如何保护承传它呢?有些东西注定是要消亡的,这是自然规律,但是让它30年自然消亡跟让它3年人为消亡,怎么做才真正积德呢?这样的算术题谁都能算得明白。■ 原生态杀死

上一篇: 怀旧未来派报告
下一篇: 爱 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