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像金圣叹这样肆言无忌、倜傥不群、纵横颠倒地走捷径,哗众取宠刻畅销书赚钱,肯定为正人君子们不屑,于是流传他的轶事多是调笑。传得最广的一则记他临刑时大呼:“杀头,至痛也;灭族,至惨也;圣叹无意为此,呜呼哀哉,然而快哉!”死前写家书托狱卒寄妻子:“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这当然是编排,但戏谑作洒脱高深又有阿Q状,倒也接近他的所为。

金圣叹活了53岁,死于顺治十八年的哭庙案。清代野史中,专有一卷著者不详的《哭庙纪略》,孟森与周作人在考他时,显然都没读到。这卷“纪略”记,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一,吴县一些书生利用顺治丧事,纠集哭庙,状告知县任维初,聚至千余人。巡抚朱国治下令抓捕,刚抓的11人中没有金圣叹,他到四月二十七日才被补抓。押到时,先打了30大板,他口呼先帝,招怒斥:“上初即位,何得先呼先帝,以诅皇躬耶?”又被打了20个耳光。

此案后来以“聚众闹事,鸣钟击鼓,震惊先帝之灵”,涉案18人全部处死。实际是一个姓白的狱吏,因同情这些书生,愿为传送家书。金圣叹的家书是“杀头,至痛也;灭族,至惨也;圣叹无意为此,不亦异乎?若朝廷有赦令,或可相见,不然死矣”。18人被斩于这年七月十三立秋日,当时“背插招旗,口皆塞栗木,挟而趋走如飞”,不可能慷慨就义。他死后,家产被籍没,其妻被流放到了宁古塔。

应该感谢巴蜀书社在2003年出版了《金圣叹文集》,使我们能比较方便读到他评《水浒》之外的诗文。此文集中收有他遗诗三首,有《绝命词》:“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还有一首题为《临别又口号遍谢弥天大人谬知我者》:“东南西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如何。”对照《哭庙纪略》,我总以为这样的诗是后人伪造的。

正人君子们其实是从金圣叹改名就对他反感。传说他原姓张,名采,字若采,本名很土,科举时以“金人瑞”就试,一下考了第一,于是改为字“圣叹”。“瑞”的本意是发兵用的玉,“人瑞”大约出于白居易的“生为国桢,出为人瑞”。而“圣叹”,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中有《金圣叹先生传》,记他说,“《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曾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借颜渊感叹孔子、孔子感叹曾点,将自己比为曾点。曾点是曾子父亲,《论语·先进》中,孔子问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志向,三子皆言用,独曾点说了著名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冠者”是成人,“舞雩”是求雨时的舞蹈,“咏”是歌唱。朱熹后来评论,认为“曾点之志,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见得事事物物上皆是天理流行”,其境界是“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于是“圣叹”这名字,多数人怎么听怎么不舒服。

传金圣叹好酒,“彻三四昼夜不醉,诙谐曼谐,座客从之,略无厌倦,偶有倦睡者,辄以新言醒之”。徐而庵记他,“性疏宕,好闲暇,水边林下是其得意之处”,说他经常被酒人邀去,“稍暇又不耐烦”,兴致于评书,“奋笔如风,一日可得一二卷”,最多到三天,“酒人又拉之去矣”。从廖燕的《金圣叹先生传》看,他的家境好像不富裕,传中记他与王斫山交往最多,有一天王斫山给他三千金,以本金与利息称“母子”,说“‘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否?”过了一个月,三千金却都被挥霍,他对王斫山说,此物在你家里,徒增守财奴的名字,我已经替你送走了。

按廖燕描述,金圣叹讲学,讲的是《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开座升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一切经史子集,佛家道家经典,野史笔记,九彝八蛮荒僻记录,“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而他越是信口开河,“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缁”是僧徒,“白”是俗人,“缁白”,俗被浸染成僧,于是就蒙蔽成匍匐的狂热。他则“抚掌自豪”,“攒眉浩叹,不顾也”。徐世昌在《晚晴诗汇》中的评论,则说他“喜为纤仄恢诡之语,庸耳俗目,为之倾眩”。“纤仄恢诡”是以“诡秘”放大“窄小”而妄为“恢弘”。

我读《金圣叹文集》,感觉他是用禅机的玄妙来作高深。比如《随手通》中讲《庄子》:“《南华》何以名‘华’?实不可说也。云何实不可说?本无实可说也。云何本无实可说?得说即非实也。且也既已实矣,又何说与?且也欲以说说实,而说本不实。今以不实之说,而说于实可乎?且也甚欲说实,而都不知实则何在也。”绕一圈,玩的都是概念游戏,听众往往就被绕进去,认为高深无比,欲罢不能。再如《语录纂》中说鬼神:“神者申也,鬼者归也。一件事体,神体其前半,鬼体其后半。圣人看万物不是物,都是鬼神。人为万物中之一物,独能事鬼神。神,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鬼神两件事体,物一件事体,人是三件事体。他晓得物里边有体物者,故独谓之人。不晓得这个,仍谓之物。”这样信口开河的表情本身就可惑众。

金圣叹的影响力其实不知要比那些咒他、对他愤怒的迂腐学问人大多少。他腰斩《水浒》,70回本由此成为通行本就是证据。亏得鲁迅发感慨,说他腰斩后的那个结尾其实是梦想“嵇叔夜”来杀尽宋江,提醒了毛泽东的意识,才使120回本《水浒》到70年代重新回到原来面目。杀金圣叹其实是阴差阳错,因为他不仅腰斩了《水浒》,而且在批注《西厢记》时,肉麻地将篇末改成“谢当今垂帘双圣主”,以奉承顺治与其母后。他死在当时江南夸夸其谈、讲学立社的风气中,是清廷清除门户林立不安定因素的牺牲品。当时清廷就借这几个大案将文人们震慑得战战兢兢,江南于是太平矣。■ 金圣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