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标准城市的诞生

作者:朱文轶

(文 / 朱文轶)

现代化标准城市的诞生0( 唐山宾馆是震后最先规划的高层建筑,11层在当时已经是最大胆的想象 )

孟令胜是个机警而务实的老唐山人。他1952年初中毕业就到了唐山第一建筑公司,那时候,建筑业是没有文化的人干的,但因为野外作业任务繁重,工资和津贴不菲。他是年轻工人里的“尖子”,很快被提拔成业务骨干。凭借这一条,他在1957年才有资格交给单位157元钱,登记排号,由单位向唐山市商业局上报名额,半年后,他终于排队买到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天津生产的“飞鸽牌”。这在当时是和上海“永久牌”齐名的紧俏商品。

他偶尔也会钻个小空子。比如,他通过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个姓郑的朋友,他知道姓郑的弟弟在市委工作,这个市委部门又和房地产局之间有一些事务往来。他就利用这层关系,跟这个姓郑的合伙在市中心复兴路东边拿下了一块地,盖了三间正房。这是1963年,他的第二个女儿刚刚降生。

1975年,他的第四个女儿快上学了,一家六口三间房子太过拥挤,他又想办法在正房旁边盖了两间厢房,围成了一个大院,在院子中间种了些花草。他利用自己在建筑系统的关系,找领导从工地批了些旧建筑材料,把这次家宅扩建的整体费用压缩在了当时的700元左右。孟令胜在别人眼里,是幸运的少数。他从偏僻的百葛庄县来到唐山,30岁就在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谋得一席之地。他也的确只离他的梦想一步之遥。他说,“那时想,在市里有五间房,一辈子都够用了”。

1976年,地震夺去了这一切,他的爱人和三女儿在地震中丧生。孟令胜和他幸存的三个女儿在原地恢复的“简易房”里住了10年,也守着他一手兴建的“四合院”的废墟看了整整10年。

在孟令胜努力而精心地设计他个人命运的同时,他所在的唐山城也在设计自己的命运蓝图。“大跃进时期,有个提法,‘20年后,国际友人参观北京大庆,要从海上来'。”原唐山市规划局局长、参与唐山重建规划的赵振中说。唐山是这盘计划里的重要棋子,“唐山市一直在酝酿对1965年到1975年旧规划的调整”,“打算开辟一条从唐山到天津的大运河,作为运输通道,水利部还打算建一条京秦运河”。1976年,让这个“美好未来”仅停留于赵振中家中一张旧规划图上的两条虚线。

现代化标准城市的诞生1( 7月27日,唐山地震纪念墙前,市民自发的祭奠 )

30年前造成24万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中止了这个城市正在上演和正在勾画的一切想象,细小的,或者宏大的。后30年,一切都推倒重来。

这场惊心动魄的城市重建并没有建立在重新发现并估价城市过去的基础上,它更多着眼于将来。这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国家的使命相一致。国家正要迈入高歌猛进的经济腾飞中,这时候,创新永远比传统更激动人心,无限接近“现代化”标准看起来更符合人民福祉——尽管这个“标准”具体到每件事情,比如城市的道路、商业、公共服务上,并非如它字面上那么一目了然。

唐山的过去和现实,被地震,也被一场卓有成效的重建拦腰斩断了。1984年已经搬到国防道一处三室一厅70多平方米住宅的孟令胜是单位最后一批搬进地震重建房的正科级干部。和30岁比,他这时反而小心谨慎了。按理说,他比1963年更有条件找地盖房子完成他的梦想,但他害怕别人的议论,“全城都在齐心重建。自己盖房,会有人说你用公家的料、用公家的工。一次开会,就有个主任被领导批评‘占公家便宜’”。

孟令胜不无留恋地经常会回他的旧宅故地去看一看,但他已经看不出眼前的唐山跟过去有多少关联。他到“小山”再也看不到那个风尘仆仆有点小农经济色彩又生机勃勃的小商品市场和充满市民气息的生活了。市中心旁移,过去的注定要被抛弃。被规划者打入冷宫后,“小山”被大大小小、外表破烂的五金商店占据,成了唐山最有失体面的地方。孟令胜也很难想起来这个城市的人们曾经以开滦“响汽”为号令,开始他们一天的生活起居了。所有的旧痕迹都在消除,无人注意。这个外表崭新的城市看上去和许多高速发展中的城市一样年富力强,30年的成就令它的喜悦感多于忧伤,却不容易让人读出它曾经所独有的沉重和疼痛,它甚至不像一个有过深刻历史的地方。

国家为唐山重建提供了百分之百的经费。和其他城市比,唐山的现代化注入了更多的国家力量和领导意志。这种力量让唐山以惊人的速度从废墟上重生,也让唐山更富代表性地集中体现了一种标准化和全国性的普遍信仰。

因为30年前的地震,唐山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发生史的样本,让我们能看到一个城市怎样在国家意志与后来的商业意志中,向现代化的各个标准靠拢,又是如何在利益交织的重重矛盾中达成它们如今所呈现的面貌?也许这是30年后重新观察这座城市时,比地震本身更有价值的问题。■ 诞生标准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