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厨师无需舞文弄墨
作者:薛巍在中国目前好像还没有名厨热衷于出版菜谱,一来根本还没有什么名厨,即使有名厨也不会用自己的独门秘笈去换钱,二来菜谱在中国整体上是一种廉价读物,贵了不会有人买。英美国家名厨出菜谱则是势如潮涌。但是厨师们拿惯了勺子和刀的手显然用不惯键盘,找文人代笔就势在必行了。7月15日的《金融时报》上一篇文章介绍和分析了这一情形。
作者理查德·欧利希说,确实有菜谱作家是自己写下了每一个字、试验了每一道菜,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写书出版的。但是有些人则需要别人的帮助,要么找人帮他好好编辑,要么让人全部代劳,每一个字都是别人写的。但是出版商通常避而不谈有人捉刀这一事实。帮厨师代笔的人拿了钱了,按照协议也不会去暴露内幕。
有出版商找一位名厨写菜谱,而这位厨师的母语不是英语,出版商只好再找一位译者帮厨师润色。译者拿到书稿之后,发现那些菜谱根本无法出版,只是一部草稿,都是厨师随手写在小纸片上的。译者除了依照作者提供的资料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之外,不得不再花七八个月的时间整理、改写,甚至反复试验那些菜谱。结果这本菜谱成了畅销书,得了奖,而书的封面上根本找不到这位译者、作者、菜谱的试验者的名字,厨师则被奉为天才,其实他只是烹饪方面的天才,让他写作就会像让猫向人解释如何捉苍蝇一样难。这就是名厨写菜谱的真相,不管他是找人捉刀还是跟人合著。
但也有让合著透明化的厨师。伦敦唯一的米其林三星厨师戈登·拉姆齐和罗兹·丹尼一起合作,8年里出了5本菜谱,一开始拉姆齐就坚持要将丹尼的名字写在封面上。丹尼说:“一位厨师出第一本书的时候,一般他是写给同行看的。我的工作是将那种菜谱改写成家用菜谱。我的大部分工作要用到电子秤和计算器,用它们把餐馆分量的菜谱换算成家庭分量的。”所有的菜谱最初都是拉姆齐的厨房提供的。现在拉姆齐已经不再跟丹尼合作了,他已开始独立著述。
更多人对合作著述关系讳莫如深。美国和英国一些最著名的菜谱作家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根本写不成书。有人自己写了初稿,其中1/3的篇幅需要改写。这个数字是一位与多位英国著名菜谱作家合作过的人提供的。他坚定地支持捉刀行为:“这些厨师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独特的烹饪方法。他们制菜谱时是很有创意的,写作的时候就不是了,会运用文字的人就来帮他们一下。”
但是对此有人不同意。企鹅出版社的资深菜谱编辑吉尔·诺曼从来不跟需要别人帮助改写的厨师合作。“需要这种帮助的人还是一心去做厨师吧。”如果争辩说他们的厨艺是无与伦比的,她想知道到底有多强。凭什么说厨师就成不了好作家。诺曼刚编了一本《厨师宝典》,作者中有20多位名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自己动笔写的。
如果你买的是体育明星或者演艺明星的回忆录,通常书的封面上都有和某人合著的字样。这个某人是那个动手写了这本书的人,他将谈话录音整理成书。这样做没人反对,人们可以接受有运动或者表演天赋的人写不了漂亮文章这一事实。
为什么菜谱书要掩盖有人捉刀的事实呢?如果人们可以接受篮球明星不是优秀作家这一现实,为什么他们却要求厨师会写字呢?这是因为篮球明星的传记看过也就看过了,没几个人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篮球明星,而菜谱是需要照着去做菜的,而且做出来之后最好也有名厨的特别之处、名厨的风范。但是菜谱不是像诗歌或者绘画那样的一种个人化的叙述。真正原创的菜谱更是少之又少。几乎每一个菜谱都是在既有菜谱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最好的菜谱通常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果。读者不应该要求每一位菜谱作者都很有创造性,应该接受合著的合理性,如果厨师和作家合作写菜谱被广泛认可,人们可能就不再要求名厨拥有独自写书的才能了。要知道,做菜靠的是技巧和经验,而不是个性、个人风范。说到底,人们认为烹饪没有写诗、画画那样高不可攀,买本菜谱谁都能学着做,不过是有了名厨菜谱以后,大家都冲着名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