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人需要什么知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电视上青歌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果这项比赛没有知识问答那个环节,收视率定会掉下几个百分点。知识评委余秋雨用非常深情且语重心长的口吻说:“我们总是指责家里的保姆没有知识,为什么不指责文艺工作者没有知识呢?”
谁脑子进水了?指责保姆没有知识。大概是余老师对自家的保姆没上过大学不满,在此敲山震虎。改革开放前,从事文艺工作的人我们统称为文艺工作者,年高德劭者为艺术家,现在都叫做艺人。在一般概念里,艺术家是要有文化、有修养的,艺人的标准是不是可以降低一点?问题是掌握怎样的知识,似乎值得商榷。
就拿青歌赛来说吧,除了试唱练耳是歌手尽的本分,其他的乐理及对外国音乐的了解,外人也不好说三道四,但是常识问答,是不是太过天马行空了?有一题是:非洲有座白雪皑皑的山,很有名,说出它的名字和山主体所在国家。艺术院校学生考分远低于普招生,这些题不应超出高中生的知识范畴。像这道题,后面半道简直是难为人。况且在现场直播众目睽睽下,评委们坐得像“国会山”一般充满权威感,脸上也是七情不露,阴森得像判官,选手能想起所学知识的60%就不错了。尤其是一些原生态选手,从边远地区临时发掘,有的连小学都没毕业,面对这些考题才是欲哭无泪。参加青歌赛最大好处是可以加入文艺团队和参军,老婆孩子的户口可以调到北京,房子也能解决,这点比别的选秀更实惠。
陕北农村来的石占明在紧张中认错了中国国旗,被愤青们骂得狗血淋头,已经改变的命运险些又堕入深渊,全是知识问答惹的祸。都说电视节目不让“审丑”,让选手发急流汗也是审丑的一种,审别人出丑,下面的观众张着大嘴乐得很,其实他们大多也不知道答案。
评委总该知道了吧!非也非也。《娱乐麻辣烫》里请来一个评委,他说,青歌赛为什么总请余秋雨坐镇呢?因为他敬业。每次直播前他都把题目和答案背得滚瓜烂熟,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能的、无所不知的、成竹在胸的大学问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嘛,要求一个歌手具有著名学者的知识面,问题是连这大学者都不能对这些知识全方位掌握。如果我是选手,会觉得太不公平。要么现场从几千道题中即时抽取,让余老师无法准备;要么选手答一题,也可以反问评委一题,看看俨然如偶像的评委们是不是也能答出来。这样会更加刺激收视率,也相对公道些。
当然青歌赛比起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最明显的就是会把观众反馈念出来,比如对某个选手的打分有质疑,被点名的评委必须回答疑问。虽然被放在电视上的问题肯定不是最尖锐的,不过迈出这一小步,对于限制多多的“央视”,也是个创举。
艺人其实不必比普通人更有文化,他们只要注意一下涵养就足够修成正果了。与青歌赛的难题相比,艺术院校招生简直是白给的。有一些在网上流传的中戏招导演系学生的考题,其中一道是:“我是个男人,你的儿子是我的儿子的父亲,我和你是什么关系?”这种题目,既涉及伦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又很实用,又和上多少年学背过多少单词无关,建议青歌赛的导演可以参考一下。■ 艺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