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碟中谍3》:美版007任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卓别灵)
厂标过后,银幕一片漆黑。
然后我看到了那团火光,听到了《碟中谍》的主题音乐。这个开头太酷了,我的肾上腺一下子就亢奋起来。这是整部影片最让人兴奋的段落。
伊森·亨特刚刚订婚就被委派了新任务,先去柏林救人,再去梵蒂冈抓人,然后去上海,用一个叫“兔脚”的不能落在坏蛋手里的东西去交换自己的未婚妻。
不能说《碟中谍3》不好看,但总感觉什么地方差点儿意思。这片子的导演和基本创作班底以前是拍电视剧的,《迷失》等几部热门剧集就出自他们之手。由于这样的背景,《碟中谍3》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电视剧的特征,画面局促,节奏紧凑,但是有些太紧凑了。
拍电视剧的人都向往大银幕,在《碟中谍3》中,很多段落都能看出创作班子对大银幕的敬畏,他们把动作场面处理得精彩漂亮的同时,也不忘兢兢业业地向电影界同行致敬。柏林救援那场戏,汤姆·克鲁斯和女同事背靠背枪战的样子太像《史密斯夫妇》,不往那里想都不行。大桥上遭遇导弹袭击的段落是10年升级版《真实的谎言》,连汤姆·克鲁斯背后直升机冉冉升起的画面都像。梵蒂冈抓人那场戏很多人认为是全片中最精彩一幕,你会看到一点点《偷天换日》,一点点007,肯定还有别的,随便你说。
最有趣的是,《碟中谍3》有大段场面在向《碟中谍1》致敬,汤姆·克鲁斯离地1厘米的下落,断桥的飞身一跃,梵蒂冈的换脸游戏,甚至包括遭到陷害这样的情节。《碟中谍1》固然留下很多经典画面,但是模仿这种事,还是留给《恐怖电影》系列比较好。
这样看电影真是有些得寸进尺,《碟中谍3》的动作场面明明挑不出太多破绽,但走出电影院的一刻,我还是怀念起“特技狂人”詹姆斯·卡梅伦。大概只有疯子才能在每部作品里都鼓捣些让人目瞪口呆的东西,才能拍出《终结者》、《真实的谎言》和《泰坦尼克》。相比之下,《碟中谍3》是好学生的作业,优异,我们会觉得它太中规中矩。
照说拍电视剧的人应该擅长塑造人物,但是《碟中谍3》的人物很弱,不比前两部强多少,除了今年奥斯卡影帝霍夫曼扮演的大反派,其他演员均没有多少发挥空间。霍夫曼是个既成功又失败的人选,成功之处在于,他的表演肯定超过了导演预期,一些坏蛋该说的话,坏蛋该做的事,他一说一做,就立刻不是一般的坏。反派的档次上去了,主角的形象才能越发高大起来。但是失败之处也正在于此,霍夫曼的出现越发衬托得汤姆·克鲁斯的演技逊色了。
其实汤姆·克鲁斯是会演戏的,这一点有《心灵角落》为证。即使是《碟中谍1》里,他的明星光环也能被角色罩住。但是10年过去后,伊森·亨特这个人物已经可有可无,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大明星的汤姆·克鲁斯在奔跑跳跃,在演出莫名其妙的感情戏,他跟女主角说“我爱你”时,我立刻想起他带着小娇妻满世界作秀的情形。完了,这个人作为演员已经不可信了。
如果汤姆·克鲁斯肯放弃主演《碟中谍》,这个系列有望成为美国版的007,它们实在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间谍故事,都有高科技,都是捡着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去执行任务,都像超人一样战无不胜。而且,“美版007”有一点比英国007占优,它从一开始就重视导演的实力,第一部的德·帕耳玛是老派动作高手,第二部的吴宇森知道怎样结合火暴与美,第三部竟然交给从未拍过电影的阿波兰,看中的就是他在电视剧里营造气氛的本事。这3张“碟”风格不同,水平又保持在一个基准之上,对以后的续集,你也无法用同一种思维定式来期待。
薄弱环节是伊森·亨特这个角色。现在他还没有作为一个人在观众心中树立起来,他没有邦德式的台词,身边女伴更比不上邦女郎。最重要的一点,他没有固定气质,邦德已经把优雅这个词抢注了,开着坦克撞过一堵墙都不忘扶正领带。伊森,想想办法吧,你不能总拼体能啊。
让特工伊森·亨特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在这个命题下,《碟中谍》系列可以一直拍下去。每集换一个导演,换一种动作巨片的制作风格,有点儿像间谍故事接龙。
唯一不需要改变,也不能改变的元素是主题音乐。阿汤哥可以考虑在第五部以后扮演男主角的父亲或者师傅。■ 任务碟中谍美版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