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钱或股票,这是个问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一虫)
我们知道,借钱消费相当于预支未来的收入。借钱投资的实质则是放大,放大风险、放大收益。在股市中,它被称作信用交易,包括融资与融券。融资是指借来资金买证券,俗称买空;融券是指借入证券以供卖出,俗称卖空。当保证金比例为50%时,你拿出积蓄10万元全部购买股票,并用这些股票充当保证金,向券商借来20万元,再次买入股票,这是融资。用10万元积蓄充当保证金,向券商借入20万元市值的股票,然后抛售,这是融券。两者是完全相反、相斥的两个操作方向。通过融资、融券,可以成倍地放大自己的投资金额,还可以在股市中做空,靠股价的下跌来赚钱。
为了防范风险,内地曾经明确禁止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如今,出于活跃股市的考虑,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了。借还是不借?借钱或是借股票?这都将成为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中国证监会新近公布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内控指引》将从8月1日起正式施行。首批试点券商可能只有三至四家。试点期间,客户申办该业务的门槛也会比较高。客户必须在试点券商处从事证券交易半年以上,有一定的证券投资经验,必须拥有较多的财产(比方说,100万元市值的股票或等额保证金)。倘若试点未遇到大的问题,预计半年、一年之后,经办这一业务的券商数量可能扩大到三四十家以上,客户范围也会进一步放开,申办门槛降低。
说起买空、卖空,人们可能会联想到“空手套白狼”。事实上不是“空手”。客户必须提供相当于负债金额50%的担保品,并确保时刻维持担保比例(客户的资产与负债之比)为130%。即,账户上的资产不能少于负债金额的1.3倍。多出来的这30%资产,保证了券商债权的安全。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剑。此话绝无一丝夸张。如果押对了方向,你的盈利会成倍增加;反之,亏损会成倍增加,甚至吞噬掉本金。仍以10万元本金为例,在融资操作中,股票市值会放大至30万元。只要股价下跌超过13.33%,30万元股票市值就会降至26万元以下,券商通知你交钱交券,以补足担保物。若不补足,券商将会强制平仓,卖出股票还债(20万元,再加上融资的利息)。此时,账户上只留下5万多元的股票,损失达到40%以上。当然,倘若股票价格上涨10%,账户上的市值就会增加到33万元,你的盈利接近30%,放大了近3倍。
同理,在融券操作中,账户上会有30万元现金,其中20万元是出售券商股票的所得。只要该股票价格上涨超过15.4%,你的负债就多于23.08万元,担保比例降至130%以下。若无力补足担保物,券商强制平仓,划走资金,你的损失约为3万元。反之,若股票价格下跌15%,盈利3万元,收益率为30%,放大两倍。显然,如果融资的担保物是股票,融券的资金放大倍数(2倍)就会小于融资(3倍),杠杆效应较不明显。作为一位看好后市的证券投资者,既然选择了激进的融资操作,担保物几乎不可能是现金。在融资前,他通常已把全部现金投入股市了。但融券有一个优势是融资所无法比拟的——融券可做空,在熊市中获利,靠股票价格的下跌来赚钱。在股指期货出台之前,能合法地通过做空主动获利的金融工具只有融券一个;而投资者早就可以通过各种正式(股票抵押贷款)或非正式(民间借贷、典当、私募等)渠道借钱炒股。因此,融券是比融资更为重要的创新,意义更为深远。不少人士担心融券会成为“庄家”、“内幕人士”手中的一件利器。比如,某些人事先知道上市公司的重大利空消息,融券卖出获利;或者先融券,跟着四处散播虚假的利空消息。再如,作为控盘庄家,券商诱使投资者向它融券,继而持续拉升股价,最终导致投资者无力补足保证金,被强制平仓。
有研究者认为,美国股市历史上的几次大崩盘都与融资融券业务过度繁荣有关系。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成本是利息支出,利率主要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一旦利率大幅上调,原本被融资融券放大,从而高密度聚集在股市的资金就可能被迫大量撤离,釜底抽薪从而引发连锁反应。最著名的美国1929年股灾发生前一两个月,美国、英国相继把利率调高到6%以上。高利率与融资融券虽然不是股灾的根本原因,却是直接的诱因之一。美国股市一向紧盯着美联储的脸色行事。今后,该轮到人民银行上场了。■ 券商股票股市投资证券股票融资融券卖出问题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