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犹太人

作者:于萍(困困)

酷犹太人0

( 杰克·格林哈尔 25岁。《断背山》中的表演充分展示了犹太人的敏感忧郁。 )

差不多15年前的老电影《漂亮女人》里有个细节:里查·基尔自言自语对买空卖空的生意做出一番反思:“We build nothing, we make nothing…”他的犹太同伙突然冒出一句让人喷饭的话:“We make money。”虽然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都由犹太人控制(米高梅、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统统都是),可讲述犹太人自己故事的电影屈指可数,小调侃倒是常事。去年的《史密斯夫妇》里也有:杀手夫妻奔命时首次坦陈心声,其中一个说:“我一直没告诉你,我是个犹太人。”“犹太人”在电影里还是个小道具,但跟15年前相比却有了变化:他们不再是信奉“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表”的好利分子,而成了很酷的身份象征。

莱昂纳德·科恩是犹太人。他是摇滚界真正的诗人,是嘈杂的60年代意外的宁静;他黝黑,神秘,有泰然自若的好色和永恒的忧郁……尤其上个月他的传记片《莱昂纳德·科恩:我是你的男人》公映,这个74岁的老歌星再次引人追忆。当《纽约时报》上又出现了深情款款的开头:“莱昂纳德·科恩说话时,他欢快的语调与诗的意象结合得刚刚好,连同他磁性的中音,让人分辨不出究竟是在咏唱还是呢喃。每一个词都精心挑选,都如演讲般华丽。即使他嗓子眼冒出的嗡嗡声与悦耳的旋律格格不入,依旧不影响这是部歌剧。”一场对犹太人的集体思乡病开始了。连带莱昂纳德·科恩,鲍勃·迪伦,达斯汀·霍夫曼,保罗·西蒙……都列入怀恋名单,他们共同构成了上世纪60~70年代犹太艺人的黄金时期。与现在的擅长杂耍的犹太艺人相比,他们简直是民族英雄。《沙龙》凄婉地问:“那些酷犹太人都去哪儿啦?”真是让人伤感。

可犹太人从没被这么集体赞美过呀。《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雾都孤儿》里的法金,还有今年又被《达·芬奇密码》普及了一道的犹大,唯利是图是标签,相貌也不那么赏心悦目:大鹰钩鼻子,黑色小卷发,深皮肤,总之就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那样。因为神秘,还有些奇怪的谣传,比如犹太女性厌恶性,男性则在解剖学上有瑕疵。“反闪族”在美国有好几个世纪了,即使二战后,主流社会反省立场,犹太族群也没有被完全接受。犹太艺术家曾经活在主流社会和异族种群之间的拧巴境地。耶胡迪·梅纽因是一例,他高调承认犹太血统,却又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没有一个以色列朋友。二战后,他是德国指挥家威廉·福特文格勒唯一的支持者,用合作演出的方式来表明音乐是超越种族、国界和政治的艺术。但在梅纽因去世后,他的立场被评论为:“虽然非常值得尊重,可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坍塌的底座上。”犹太人移民美国后的最大成就是控制了传媒界和好莱坞。这又是被批评的焦点。据说美国媒体有偏袒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倾向。比如报道巴以冲突,美国人就一直强调巴人的自杀炸弹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主义,而较少涉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长期占领,以及它在巴人土地上持续建立犹太人定居点(这有点超出笔者的理解范围,不多讨论)。好莱坞则呈现非犹太化的特点。在好莱坞电影崛起到辉煌的20~40年代,它的电影内容几乎从未涉及甚至提到犹太人,虽然它们的老板和制作人差不多都是犹太人。在希特勒排犹运动到二战后的几年,好莱坞只出了两部涉及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电影,而且都出自非犹太人导演之手。为了使好莱坞电影更容易被主流社会接受,犹太裔电影导演都要先改个英裔名字;演员则掩藏身份,迎娶非犹太人家的闺女;大公司老板都偷偷参观过集中营纪念馆,却没在任何作品中表达恐惧。至于走在布鲁克林街道上,套厚重外套,戴彩色小扁帽的普通犹太人,留给世界的印象也不怎样,因为他们把形象塑造交给了特别擅长自嘲,特别不把自己当人的伍迪·艾伦。

有句话说,水管工里没有犹太人。他们总能在文化艺术领域出人头地。1979年的《纽约书评》上有篇谈爱因斯坦和以色列的文章,这个犹太科学家似乎解答了文艺天赋的来源:“只有当一个人失去自我时,他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这因此造就了这些与本民族失去联系,被移居地民族看作是外来人的犹太人的精神危险。犹太人的悲剧就是他们缺乏一个将他们团结在一起的社区的支持。这一悲剧的结果就是个人身上缺乏坚固的精神基础,极端表现形式是精神上的不稳定。”情绪化是多么好的创作灵感,所以才有保罗·策兰铿锵的诗:“他用口哨唤狗来,他用口哨唤犹太人,在地上掘一个坟,他命令我们去跳舞……”

今年《超人》和《蝙蝠侠》都归来,回顾它们诞生的年头,分别是1938年和1939年,当时正值希特勒磨刀霍霍,而创作人又都是美国籍犹太人。新片不约而同渲染了两位超级英雄的童年:他们是孤儿,都被欺凌,就像曾经的犹太人。如同电影的重点不是悲惨的童年,而是英雄救世的段落,犹太人的景况也不是以往那样惨烈,甚至还有了喧闹的繁荣。《摇滚犹太人的故事》,《卓越犹太人的讲述》,《犹太人,好莱坞,美国梦》……一大堆书为犹太人翻案。只占美国人口3%的种群里,有牛仔裤的发明人,《天佑美国》的词曲作者,芭比娃娃的创造者,星巴克的创始人……给人错觉,要创造历史,必须得是个犹太人。犹太神秘教派卡巴拉在好莱坞也吸引了一批装模作样的明星。一标榜犹太人似乎就意味着酷,成功,天赋异禀。犹太教派也不再低调,随手就能找到明星代言,美女娜塔丽·波特曼在电视上说:“一到以色列,我就觉得特别犹太人。”嘈杂喧闹的同时,莱昂纳德·科恩这样老一辈犹太艺人成了怀旧的对象,这一群性感、忧伤、幽默,能引人发笑而非被人嘲笑的艺术家,真的再也回不来了。在乐于标榜身份和花里胡哨的新一代犹太人里寻找潜力股都是徒劳,大概是少了上一辈一出生就被赋予的历史感,就像鲍勃·迪伦写的那样:“我生于1941年春天。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打得如火如荼,美国也很快就要参战。世界被炸得四分五裂,混乱像拳头一样打在每个新出生的人的脸上。如果你在这时候出生或曾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就能感觉到旧世界即将离去,新世界即将来临。就好像把时钟拨回到公元前后的交替时代。每个和我同时代出生的人都是新旧两个世界的一部分。”■

酷犹太人1( 里夫·施雷伯 38岁。在《恐惧的总和》、《麦克白》、《新天魔》里都表现不错。形象多是硬朗的坏蛋。 )

酷犹太人2( 阿德里安·布罗迪 33岁。奥斯卡颁奖礼上与哈里·贝瑞的拥吻比演技还让世界印象深刻。影帝的身份让他即使陪衬“金刚”也保持水准。 )

酷犹太人3( 贾森·舒瓦兹曼 25岁。出演过《虚拟偶像》、《导购女郎》等。暂时像个花瓶,但在成长。将在《绝代艳后》里演路易十四。 )

酷犹太人4( 夏·拉比夫 20岁。在《康斯坦丁》和《我,机器人》里演配角。被誉为小达斯汀·霍夫曼,但更加自然和现代。 ) 犹太人

下一篇: 火星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