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的诱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周一凡)

( 6月15日,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和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主席葛霖在北京出席首届交银汇丰论坛 )

信用卡“烧钱期”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今年年底将对外资全面开放银行业,而在中国刚刚开始发展的零售银行领域,最具吸引力的无疑是信用卡市场。信用卡已经是中国增长最快的消费信用产品,并且是仅次于房贷的第二大零售信贷产品。似乎所有迹象都表明,未来10年,信用卡的使用量和利润率都将出现爆炸式增长。

“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市场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迷人的市场,因为中国市场的成长是同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相统一的,我们因此有机会看到一个市场竟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丰富多彩的变化。”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执行副总裁暨大中华及韩国区总经理冯炜权说。

但是,银行业研究顾问公司Lafferty集团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前景倒了一盆冷水。该报告称:“争相进入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西方银行有可能发现,2010年前它们可能无法或几乎无法赢利。”

“我们发现,令人吃惊的是,西方银行已在中国银行业投资了约250亿美元,目的基本上是想创造消费金融业务,而无论是现在还是近期,都没有迹象显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信用卡领域能够获得盈利。”Lafferty集团的资深分析师詹姆斯·巴克利(James Buckley)说。

信用卡的诱惑1( 争夺客户是中国信用卡市场未来的主题 )

这份报告悲观的预测是基于中国市场“完全不同的经济状况”,中国市场有很高比例的无利客户,他们每月还清全部账单,同时商户支付的费用也很低,且还在下降。此前,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McKinsey)对中国的信用卡持卡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该报告的观点。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逾一半的信用卡持卡人,是不能带来利润的顾客,只有2%的客户经常使用循环信用,即信用卡上几乎总有欠款的消费者。而85%以上的客户每月全额还款。

商户手续费的下降进一步损害了赢利能力。商家和零售商正对银行施加压力,要求银行降低本已很低的收费。目前,中国的收费比例约为花费的0.7%~0.8%,而相比之下,其他国际市场的收费比例一般为1%~1.6%。

据Lafferty计算,如果中国市场的卡费和商户费用能维持在去年的水平,账单和有息结余能有大幅增加,损失率和利差能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则该行业到2010年能实现2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而最坏情形的预测是2010年将出现10.3亿美元亏损;不过Lafferty预期,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收支大致平衡。

Lafferty认为,在华投资的外国银行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使其信用卡业务产生大量利润,而那些进入拉美和其他成长性市场的银行,其回报将更强劲,获得回报的时间也将早得多。比如墨西哥,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去年利润达约15亿美元。

“应该说,中国的消费者并没有透支消费的传统,这点与西方成熟市场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透支消费的心理基础是对未来的收入有乐观稳定的预期,但我国社会目前正处在转型期,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房价、子女教育费用的居高不下,在这样的现实社会发展条件下,片面指望国民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有乐观稳定的预期,从而大胆透支消费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切实际的。”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杨力说,“缺乏这样的客户基础,商业银行指望信用卡业务在中短期内提升自己的盈利水平未免就是一厢情愿了。”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已经对中国银行业投入巨资的西方银行并非不了解。买入南京商业银行20%股份的法国巴黎银行就警告投资者:“在开始的3到4年里,对信用卡的投资就准备好赔钱吧。”VISA国际组织亚太区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也曾告诉记者:“目前VISA在中国仍是投资,没有盈利。”

谁的天下

不过,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没有失掉信心。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这对外资银行是极具吸引力的。

“虽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是中国的信用卡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在进入迅猛发展的轨道,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中国信用卡市场所潜藏的巨大能量正在逐渐释放。”冯炜权说。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国际信用卡组织,多年来,该组织对中国的消费市场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的富裕消费阶层正在壮大。到2010年,年收入超过6500美元的家庭将增长10倍,达到3000万户。近期的市场数据表明,中国的消费者很可能也像美国等发达市场的消费者那样使用消费信贷、循环所欠债务,而这正是信用卡业务成功的关键。即便有18%的强制性利润率上限,对于卡上有透支余额的客户而言,信用卡利润率在按违约损失的因素调整之后,仍可达到900到1100个基点,而在美国和英国却只有300到800个基点。根据麦肯锡的估算,到2010年,在中国市场上,一个公司只要占有信用卡应收款项10%的市场份额,就能获得1亿美元以上的年收入。

2003年年中时,中国的银行向消费者发放了300万张信用卡。到2005年年中,这一数字已增长了3倍,达1200万张。而令外资信用卡发卡机构感到鼓舞的是,中国的持卡人偏爱获得新卡,然后将大部分支出转到这些新卡上。顾客对主要信用卡没显示出多少忠诚度,中资的发卡银行也没下多大力气留住他们。这更让中国这个新兴消费市场独具“魅力”。

据悉,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Wal-Mart)就计划在中国推出自己的信用卡。信用卡将由该公司与美国GE Money和中国深圳发展银行联合推出。GE Money目前在美国和拉美发行贴有沃尔玛标签的信用卡,在中国推出同类产品的计划应该也并非空穴来风。去年,GE金融服务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辛德华(Stuart Sinclair)曾对本刊记者表示:“关于信用卡业务,现在全球有1.4亿的客户用GE的信用卡,在中国可能一方面跟我们的合作银行,通过他们的渠道去发卡,另外我们希望通过与连锁的超市和大卖场,比如沃尔玛,利用他们的渠道和他们联名发卡。”

而就在中国银行也将和苏格兰皇家银行成立信用卡合资公司,联手向中国消费者推出“中国银行”品牌的信用卡。据称苏格兰皇家银行将派出高级管理人员,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专业技能,信用卡业务合资公司首席执行官将由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克里斯·霍尔兹沃斯(Chris Holdsworth)担任。

实际上,早在2002年12月,浦发银行就与花旗银行签署了《信用卡业务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新的信用卡公司,各占50%的股权。但信用卡公司中的高管人员多数由花旗派出。浦发银行2005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浦发银行联手花旗推出的信用卡,年内发卡20多万张。

2005年7月初才开始合作的汇丰银行与交通银行的新太平洋卡,第一年的发卡目标就直指100万张。交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首席执行官RonLo-gan也是由汇丰银行派出的,他公开表示,该信用卡中心的目标就是在未来几年内使交行汇丰卡成为国内发卡量最大的信用卡。同时,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整个市场的推广有着一个详尽计划,制定了3年的盈亏平衡点。按照这个计划,在3年之后,该行在国内的信用卡业务就可以实现盈利。

而作为股份制银行中最后一家发行信用卡的华夏银行,也表示将与其战略投资者德意志银行成立合资信用卡公司。双方商定的股权比例将是50%对50%,德意志银行派出合资公司CEO,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任副CEO。根据该协议,德意志银行还将在3年内对信用卡公司的信用风险损失提供止损担保,并不能再单独在国内发卡。

实际上,业界普遍认为,花旗集团愿意出高价竞购广发银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虽然广发行的资产质量比较差,但却是中国第一家信用卡实现盈利的银行。

瑞银证券(UB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认为,一家外资银行要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肯定要参与到个人、家庭的消费金融中去。中国的企业贷款已超过GDP的100%,不再具有成长性,让外资感到乐观的只有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唯一成长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在该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达到500万张后,在2006年第一季度实现盈利6000万元(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计算),成为中国银行业第二家实现信用卡盈利的银行。到目前为止,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尚没有任何与外方合资的计划。■ 诱惑外资银行信用卡消费信贷

上一篇: 明星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