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顾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贝)
研究文化的西方学者往往都是悲观主义者,诊断完毕就直接开始写悼词了,比如著有《西方的没落》的斯宾格勒,比如著有《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的艾伦·布鲁姆。另外他们都是单打独斗地做纯书斋的研究。法裔美国人罗泰尔·拉派尔(Clotaire Rapaille)也研究文化,但他同时还是营销大师,开了一家公司,招募职工跟他一起通过调查统计等手段,研究隐藏在言语和表情之后的无意识,并用来为广告制作服务。1983年移居美国之后,有50到100家大公司找过他,包括福特汽车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的总统候选人也曾就如何吸引选民向他咨询。
拉派尔以托克维尔和荣格为榜样,分析各国人对物品的无意识。“在法语中,太阳是阳性的。路易十四将它作为男性的象征。在德语中,它却是阴性的。德国人说,太阳当然是阴性的,它给我们带来温暖,万物的生长也靠它。如果你打算在欧洲借太阳来推销洗发水,你就应该知道它在法语和德语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拉派尔在其新书《文化密码》中拿法国人跟美国人比,也拿日本人、德国人跟美国人比。一般以为法国人的反美情绪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拉派尔的观点很新鲜:“美国有差不多3亿人口,其中的1.5亿反对布什。即使全部6000万法国人都反对布什,也只能占到反对布什的美国人很小的比例。”
拉派尔说,法国人认为奶酪是活的,会以鼻子闻,判断它的鲜活程度。对美国人来说,奶酪是死的,无论它们闻起来是什么味都无所谓。美国人将奶酪放在冰箱里,法国人不会这样做。如果猫是活的,你不会把它放进冰箱,但是在美国,冰箱就像停尸房,奶酪被装在尸体袋一样的塑料袋里。法国公司推销奶酪的时候,拍了一个广告片,片中一位女士做出嗅奶酪的动作,还打开来按按、摸摸,就像一场情事。你能看到上面留下的指纹。美国人看了这个广告片之后,觉得那样做不卫生。美国人想要的是安全,他们希望奶酪是死的。
欧洲迪斯尼乐园也是一个文化比较的案例。开放之初,欧洲人不喜欢迪斯尼乐园,以至于园方每天要亏损100万美元。拉派尔认为,欧洲迪斯尼乐园之所以能扭亏为盈,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由在欧洲和美国的不同含义。自由处于一个线段的中点,线段有两端,在美国,跟自由对应的是禁止。自由和禁止之间一直剑拔弩张。以前有禁酒,现在有政治正确。迪斯尼拥护文化中的自由观,同时又做了苛刻的限制。禁止将宠物带入餐馆、禁止吸烟、女性员工不许穿超短裙等等。在欧洲,这样的限制会引起反感。法国人享有自由的同时不会受到限制。不让穿超短裙?不让带狗入内?不让抽烟喝酒?那他们就干脆不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巴黎,和自由对应的是特权。法国大革命不是为了取消特权,而是要杀死享有特权的人,自己取而代之,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欧洲迪斯尼乐园为了终止亏损,做出了一个重大调整,划定一些可以抽烟、遛狗、喝酒的地方,让它们成为特权区域。
拉派尔说,美国人将树看作人,他们会拥抱树。树木在精心看护下长大、变老。据此他说服“加利福尼亚木材协会”把名字改成“加利福尼亚林业协会”,因为木材这个词让人想到砍伐树木的“杀戮”场面。该协会的形象广告不再使用宛如死尸的刚锯好的圆木。植树的情景也发生了变化,在以前的广告中,一个男人提着树苗去栽树,用脚跺实泥土,后来换成一位妇女揭去包着树苗的麻片,种下去之后给它浇水,并许诺还会回来看它。
丹麦的乐高玩具公司发现,他们的组合积木在德国销售很好,在美国却很失败,公司的管理者相信,这要归因于德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对待玩具说明书的不同态度。美国孩子拆开盒子,飞快地扫一眼说明书之后就开始随意搭配,他们甚至会用搭汽车的积木去搭城堡。搭到后来只能拆散重来,一套积木能用好多年。德国孩子按照说明书搭,搭出来的跟盒子上印的图案一模一样,给妈妈看了之后就摆到书架上去,之后他就需要一套新积木了。■ 理解法国人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