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伊顿公学的重要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上伊顿公学的重要性0( 伊顿公学至今保留着学生穿着燕尾服、戴高礼帽以及白色硬领衫的贵族传统 )

私立学校和阶级差别

有人说,他一听到“伊顿公学”,最直接、最震惊的反应是:这学校居然还存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同前首相约翰·梅杰的话,深信“英国已进入流动、无阶级的社会”。不过,教育慈善机构萨顿(Sutton)在6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说,在私立学校上学的孩子约有61.5万,占学龄人口的7%;精英行业的从业者,一般为记者、编辑、议员、律师、银行家,人数也占英国人口的7%。但是,有私立学校教育背景的人在从业者中的比例为:传媒7∶56,法官7∶76,大律师7∶68,百分比都大于7%,好工作更多地被上得起私校的富裕阶层拿走了。报业也表示,现在招募新人越来越多地考虑私校毕业生。

私校的教学质量远远优于公立学校,参加A-level考试(一种高中会考,学生凭此成绩申请大学)的私立学校学生一半以上能拿到A,而全英国的比例在22.5%。公立学校仅靠政府每年按每位学生2300英镑拨的人头费(为伊顿公学学费的1/10),能做得多好呢?加上公立学校暴力问题严重,如果家长有能力做别的选择,为什么要拿孩子的安全、前途冒险呢?尽管私立初中的学费每年最少7500英镑,如果是寄宿学校,费用每年高达2.1万英镑。一位护士、4个孩子的单身妈妈,每周工作60个小时,打两份工给儿子挣私校的学费。她说,我希望我的儿子在11岁时生活就有好的开端,如果他在公立学校,一个班30个学生,是得不到他所需的帮助的。

私立学校,在20世纪60年代,工党支持率达到历史最高的时期,人们一度以为它会成为历史名词。现实是,工党自1997年执政近10年来,私立学校前所未有地繁荣。就连毕业于爱丁堡一所私立中学的布莱尔都把儿子送进伊顿,有谁再预言私校会消亡,立刻会被扣上“法西斯主义渗透分子”的帽子。而伊顿公学,私立学校的标本,不仅存在得很好,它保留至今的历史、传统、习俗,如男孩们必须戴高礼帽、穿燕尾服和浆洗得挺直的白色硬领,级长才有资格穿彩色背心,校内通行的俚语,对外人仍有强烈的魅力。

伊顿:私校的标本,阶级的缩影

上伊顿公学的重要性1( 《做伊顿人的重要性:世界上最强势学校的内幕》 )

两个因素加起来,新近出版的《做伊顿人的重要性:世界上最强势学校的内幕》一书才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作者尼克·弗雷泽,是伊顿校友,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担任《伊顿年鉴》的主编,现任BBC栏目主编,也算金字塔尖的精英。

弗雷泽写此书花了两年时间,采访了多位前伊顿学监、教职工、毕业生,全书内容丰富有趣。他介绍了出身伊顿的运动家、唯美主义者、圣人、罪人、无赖、恶棍、小丑、骗子、英雄,也坦白了自己在伊顿双性恋的经历和混乱严酷的生活。他指出,伊顿生都具有傲慢自大,唯我独尊的特点,愿躺在父辈的福荫下做食利阶层。出版集团孔德纳斯特的董事长尼古拉斯·克里奇就表示,相比其他私校毕业生,他更喜欢和伊顿校友共事。

上伊顿公学的重要性2( 2003年6月,身穿黑色燕尾服的哈里王子结束了在伊顿公学的学业 )

弗雷泽采访了一位邮购零售业大亨,他认为多数伊顿人做不了生意人,做生意是件既艰苦又枯燥的事,他们受不了这种苦,又好面子,因此会从事比较安全的职业,比如法律和传媒。萨顿的报告也表明,20年来伊顿毕业生成为媒体精英的人数有所上升。传统上,伊顿不鼓励学生从事金融、法律、传媒以外的职业。一位内科大夫说,20多年前舍监得知他有当医生的愿望,冷酷地说,绝对不能成为二流的手足病医生。那时,每年只有一两名毕业生进医学院,现在也不过18人。他的校友们毕业后的去向一般有三个:军队,金融城,监狱。二战时英国军队里有4960名伊顿军人,745人阵亡。金融城里还有句俗语,每个人都认识一个进了监狱的伊顿好小子。

激进的改革派弗雷泽在书中爆出不少伊顿的丑闻,认为母校是彰显社会不平等最巍峨的纪念碑。有评论说,看了这本书,“伊顿”让我们脑袋里骄傲,胃里泛恶心。据说,他的伊顿校友们恨不得对他实施火刑。

对伊顿不满的不止弗雷泽一人,部分老校友不愿谈伊顿。著名艺术家阿克斯·布里奇伯爵、“007”作者伊恩·弗莱明很少谈及在伊顿的生活,说提到它就不自在。伊顿里单一的性别、高压的环境,和监狱没两样,恃强凌弱、性侵犯、吸毒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保守党前领袖乔纳森·埃特金曾被控作伪证,他自负地表示,有伊顿垫底,监狱算什么:“我在50年代的伊顿呆过,再不舒服的滋味都尝过。”弗莱明到晚年才把他获得的一个银质“詹姆斯·邦德奖杯”捐给伊顿校友高尔夫协会,那个奖杯看上去像把尿壶。

客观地说,伊顿培养了英国的统治阶级。位于温莎城的伊顿公学建校于1440年,是英国最古老的寄宿学校。现在,它是英国学费第二高的私立学校,也是教学质量最高的私校之一,培养出无数社会精英。去年,伊顿毕业生有97名考上了牛津、剑桥,而全校学生总人数不过1290名。

金钱成就了伊顿的传奇和浪漫。伊顿每年的学杂费2.37万英镑。此外,在有“国际视野”的伊顿上学,每年有多次前往五大洲参加体育比赛、演出、游学旅行的机会,仅去南非参加曲棍球比赛就需要父母出资1500英镑,还不包括向南非艾滋病慈善机构的捐款。洗衣、购买运动器械、支付小费、往返家中和学校,每年也要500英镑。不过,伊顿卓尔不凡的服装所需资费比想象的少,伊顿人尽可能穿的脏乎乎,犯不上买新衣服。女舍监也会帮忙把二手衣服缝补、熨烫得干净体面。

伊顿在校生成立了200个协会,活动由学生自己安排。今年复活节假期,凯恩斯协会请来玛莎百货的老板谈零售业。最有影响的是1999年,一协会请著名的火车大盗布鲁斯·雷诺兹演讲,帮助学生认识犯罪行为。有男孩问他,对那些被他抢劫的受害者是否产生过同情。雷诺兹反问道:“你认为巴克利银行(英国大银行)没收那些还不起贷款的人的财产,会表示同情吗?”

伊顿师资力量很强,不久前新建成一个奥运会标准的赛艇湖。有160名教师,师生比例1∶8。老师要遵守的清规戒律极多,必须住在学校的宿舍里,但住宿免费。教师的薪水远远高于公立学校标准,最低的4万英镑,校长的工资达6位数。公立学校老师起薪不到2万镑,工作10年后才涨到3.3万英镑。这样当然不愁招不到好老师,校长还不必顾虑看中的人是否有教师资格证。因此,伊顿的老师背景五花八门,有厌倦了金钱的银行家,有想改变生活方式的律师,还有商人。现在也招少量年轻有为的女教师。

伊顿为学生建立的校友关系网,值得家长为儿子投入巨资。伊恩·弗莱明在校时体育成绩出色,一次和亨利·侯姆——未来首相的弟弟进行体育比赛,打破了对方的鼻子。这种用鲜血凝成的关系,别的圈子难以比及。因此,弗雷泽的朋友、《泰晤士报》专栏作家约翰·凯瑞认为,不列颠式的势利根深蒂固,让私立学校长盛不衰,这从对王室的迷恋就能看出来。

私立学校不可能缩小的阶级隔阂

凯瑞说,那种势利还认为贵族、大佬能够区别于一般人,有资格上不同的学校;而普通大众,仅凭高智商也是没有权利上伊顿的。伊顿成了一个封闭、自我陶醉的精英世界。每年暑假,伊顿会邀请公立学校的学生来做交换生,一位参加接待工作的伊顿生看到客人的巴士驶来,对自己说:“真实世界的真实人来了。”

伊顿的精英教育,使它成为英国阶级状况的缩影。去年,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在工党大会上抨击刚上台的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隆,就拿他父母送他上伊顿公学说事。一位伊顿老校友在偏右的《每日电讯报》上反击布朗说:“很难想象有这样一小部分人会对他人无法选择的出身问题自由发表看法。如果布朗先生攻击他的对手时说‘他是个犹太人’,‘他出身贫民窟’,‘他是个瘸子’,政治生涯立刻就会玩完。”他很愤慨社会并不把攻击伊顿毕业生看作是偏见。那么为什么伊顿就不能回归草根社会?亨利六世在1440年创办伊顿的初衷是为了让穷人的孩子接受教育。

批评,特别是公立学校的毕业生也考上了“牛桥”的现实,伊顿的招生政策不得不有所变化。以前,伊顿校友的儿子生下来,伊顿就为他预备了座位,哪怕他是个傻瓜,这样的学生约占60%。现在校友的儿子不再享受特权,入学要进行综合考试,分数成为招生的唯一标准——考试在哈利王子入学后才实施。每年有14个新生可以拿到奖学金,平均金额只有学费的一半。但想拿到奖学金,必须先花钱上预科班,接受伊顿的专门教育才能通过奖学金考试,意味着你必须还得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入学考试让那些世代送儿子上伊顿的家族痛苦万分:我们的位子被“班加罗尔的亿万富翁给占了”。其实,伊顿学生90%是英国人,其余的学生来自俄罗斯、乌克兰等实行富豪统治的国家。

伊顿现行的学费是1970年的两倍,前校长埃里克·安德森爵士担心,总有一天英国人将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伊顿将成为外国富豪子弟的精修学校。他希望伊顿能够最大程度地英国化。今年6月,伊顿建起一个5000万英镑的奖学金基金会,每年可以提供100万英镑的奖学金额,1/3的学生能够享受,包括工人家庭孩子和付不起学费的伊顿老校友后代。还计划每年为5名10岁公立学校的天才学生支付3年预科班的学费,直到他们有资格享受费用全免的国王奖学金。

老伊顿生、现任校长托尼·莱特说,希望这样能扩大生源,丰富学校里的阶级成分。这还真难说,伊顿以往实行过小型同类计划,均失败,原因是聪慧的劳动阶层孩子在富人之间感到极大的不适应。■ 大学伊顿公学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