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远南方的回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林鹤)
( 远望去如农舍般朴实的陶艺中心 )
亚特兰大早已经主办过奥运会了,可这个地名至今勾起我的第一反应依旧是“恶狼坨”,郝思嘉招摇着17英寸腰围箍骨裙的地方。而且不单亚特兰大,但凡当年属于南方联盟的那些州全都一样,只除了密西西比,思嘉小姐要威逼黑奴服从的时候就拿密西西比来吓唬人,可见尚不是一个路子的。她在山茱萸花的浓香里和汤家双胞胎兄弟调笑的第一幕场景记得是在哪里吗?陶乐的前门廊啊。
南方的守旧和土气不只留存在旧小说里。如果说,这里一家博物馆的建筑做法竟还在鼓吹着农场风格,你会不会相信?说来未必独我一个还恍惚在时间里呢。
当然啦,这只不过是小小乡村Seagrove里的一间小小博物馆,展出的内容本身就很土气:陶艺。大都市人下班后的情调生活里,伴着乐声确乎可以悠笃笃摇着拉坯的转轮,然则乡下的陶艺却不是这么回事儿。或者说,乡下人的陶艺不该叫陶艺,只该老实地叫做“制陶”,全是家庭手工作坊卖大缸糊口的阵势。况且1998年建成的北卡罗莱纳州陶艺中心,连它的建筑师也都是本地州立大学的土产——这么一说,似乎可以恍然大悟地明白这个房子的土气何来,是吗?
建筑师弗兰克·哈蒙(Frank Harmon),1936年出生在亚特兰大。上高中的某一天里,他正瞪着窗外发呆,忽然街对过的优雅老房子撞在眼中让他疑惑起来:它怎么就能这么好看呢?于是他决心要在读大学的时候去琢磨这门行当。在北卡州立大学念了两年以后,他跑到伦敦去进了AA(皇家建协学院),后来就在那里拿到了建筑学位。AA一贯是个培养前卫建筑师的大本营,哈蒙最觉得它比美国母校强的地方倒也特别,没听别人提起过:这里的教员们多是实际从业的建筑师,而不是枯坐在象牙塔里的学究们。况且,那一阵子的伦敦样样都站在时髦前沿,引得哈蒙舍不得离开,先后在此勾留了十来年之久。这期间他回过美国一趟,在“白派”中坚迈耶的事务所里干了三年,然后就跑回伦敦拉AA的同窗合伙开业去了。照理说,迄今为止所有实践建筑的体验不是在伦敦即是在纽约,哈蒙本该很洋派才对呀。
虽说哈蒙受教育的那段时间正好赶上现代主义建筑已经开始遭人指指戳戳的关口,他的思维方式却既不“后”也不“解构”,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地老实做着设计。不巧碰见了不景气的年头,英国的建筑很是萧条了一阵子,哈蒙可比身在美国的同行们清闲得多。其实横着比比,他比“纽约五”诸君的岁数不过略小几岁而已,那拨儿人里的格雷夫斯和埃森曼先后红得发紫的80年代后半叶,恰好是哈蒙回到了北卡罗莱纳州重立门户的时节。一边在大学里教书,一边注册了个不足十人规模的小小事务所,这日子听起来怎么那么像半引退养悠闲的辰光!更坐实这心态的还有一则事实:在哈蒙事务所的项目名录里,半数都是小型居家的设计,这和事务所的人数控制一样都是他故意的选择。据他自己说,他最享受的时光是待在家里,坐在窗前环顾着由景观设计师出身的妻子打理的花园。就此哈蒙还有一个独出心裁的妙喻:建筑是男性的,花园是女性的,身着燕尾服的绅士要对裙裾飘飘的女士表示出恭顺服从——这态度扩大到建筑的整个周遭,似乎便和不少人尊重环境的主张是一样的了,不过,还有谁能和他一样说出这么“南方”的话来呢,在这个已经不见了娇羞淑女和嗅盐手帕的时代!
( 展厅门口的凉廊,是这个建筑里细部最漂亮的地方 )
凸显哈蒙老式南方绅士做派的地方,还在他设计建筑方案时的风格趋向,严格地说,应该说是他“没有风格”的趋向。他在介绍自己的设计哲学时公然宣称,绝不追求建筑师个人的风格或者“署名特征”。在当前讲究“品牌设计”即为品格的时尚里,“署名”经常是可以让人名利双收的简便手段,无数明星设计师的成功都有赖于此。可哈蒙却固守着一种很旧的想法:每个建筑都和它的地段环境、和它的主人一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建筑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倾听,帮助主人找出他心里真正的渴求,从细节出发生成建筑,改善人们日常活动的环境。在老派保守的南方地区,AA或者是纽约风格的建筑要拿它的新鲜生猛顶人一个跟头并不难,但要让本地人真正舒服地接纳那种冷硬的酷劲儿则不大容易。作为一个意在鼓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场所,陶艺中心的设计终归是取了说本地方言的模式。
陶艺中心的地段上长着一片百年老树,而且是老橡树,虽然不见得正好一共12棵。而陶艺中心的房子则没有“十二橡树”那种欧洲古典的对称均衡的美,却如陶乐一般散漫地铺散开来,就是个乡下农舍的朴素样子。南方的溽暑里,浓重树荫下的草坡正是游乐的好地方,冬天也不比北地要极力追求背风向阳,所以陶艺中心的展厅和活动大厅这两座房子都闲闲地围着这一片橡树安排,让人可以随时在室内外之间乱行乱坐。这个陶艺中心除了要收藏本地的土风陶制品以外,对制陶手艺的记录和研究也很重视,还要伙着参观者们一起动手来团弄泥巴,这一片橡树的阴凉想必大有用场。不仅如此,户外活动还可以利用活动大厅东北面上一个很大的前廊,它的进深几乎和活动大厅的室内进深一样大,明摆着是让人尽量别待在屋里的意思。许是着眼于气候的出发点影响到了整体的思路,陶艺中心的建筑不抢镜头,室内空间也不求花样翻新,不过是给人们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熟悉、舒服的背景罢了,四面的墙只是撑门面遮阳光,并不想对里面的人有什么限定乃至于压制的威势。此地终年都有西南向的风,展厅和活动大厅之间就对着这风向打开了豁口,让清风吹进橡树林间,也给房间里吹透了穿堂风。由于建筑师对本地建筑传统的了解和欣赏,他采用了很多农舍的因素,像谷仓一样只用不上漆的大西洋白雪松木墙板,有无数的旧谷仓给他定了心,这种木板至少风吹日晒两百年也不会坏的。至于梁柱,则全用本地的黄松,那天生的温暖色调、粗糙质感和泥土、陶器的气质都很搭。
( 浓荫的阶前比室内更值得流连,所以色彩和比例的变化也很讲究 )
在屋顶的做法上,哈蒙也借鉴了传统的隔热构造,而且利用高高的侧窗来满足展厅对均质光照的要求,顺势还给屋子里多添了一组通风的开口。根据测试,仅凭这些土产手段,在7月里室外气温达到38℃的时候,屋里不用空调就只有27℃左右。同样注重环保的地方还在于他选用的材料,基本上全是可以降解的自然材料,不会把建筑工地变成污染源。屋檐下用薄金属片简单地一弯,收集起坡屋顶汇集的雨水当作中水来用。这些顺手做来惠而不费的小动作,如同脱帽躬身的习惯礼节一样,体现着设计者的良好教养——只不过当今的主题已经变成尊重环境了。
用到油漆的地方也还是有的,触目的两处:一在展厅入口的门外,是鲜艳的红色格子凉廊,预备种上葫芦之类攀藤植物,做养出又一片阴凉;一在活动大厅的前廊,是屋顶下面鲜艳的黄色木架,用它重复的韵律为这座简单的小房子创造出秀雅的细节。哈蒙虽没有“署名”风格,倒是一直很注重在设计里加进触手可及的质感和缤纷的色彩,这就跟材料及构造方法的选择一样,都是能让人感到熟悉并觉得安心的手段。
( 活动大厅的前廊,明亮的黄色木架具有强烈的装饰感 )
微不足道的陶艺中心盖成以后,相继在1999年和2000年获得了AIA的地区性荣誉奖。比较有趣的是,在1999年这一年,哈蒙在北卡罗莱纳州拿到了本州四个荣誉奖中的三个,陶艺中心是其中之一,可是评委竟会觉得这三个获奖建筑完全不像出于同一名建筑师之手,可见哈蒙说绝不追求个人风格是诚心诚意的。随后在2003年,他又设计了北卡罗莱纳州自然科学博物馆,比陶艺中心的规模更大,而在这个土风的路子上做得更深入。喜欢替人贴标签的人说,哈蒙在做的是一种“地方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其实他的本心未必有这么宏大的诉求。我们时常听人抱怨说眼前的建筑难看,进而会探讨起国产大师几时才能诞生的伟大话题来。就和遭人訾骂的愚蠢大片似的,国际级的大师在中国做出来的建筑时或忍不住露出作秀痕迹,比他们在本国的方案浮华得多,说不清是谁把谁带歪了。反倒像哈蒙这样老实低调、精心推敲每一个小项目的敬业态度,不容易耐下心来去学,却更是职业建筑师当下所亟须的东西。■ 陶艺回响遥远建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