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温暖的北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戈)
最近,通过研究北冰洋洋底的沉积岩岩芯,科学家发现:现在北冰洋在大约5500万年前是一个温暖的大湖泊,属热带气候,平均气温在23℃,水温为18℃。这种温暖缘于当时二氧化碳排放量突然增加,导致温室效应迅速加快。二氧化碳剧增的原因,则可能是大洋中释放出大量甲烷、陆地植被发生大火,或者大量火山爆发。
不管当时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现象正在重新出现。1977年8月17日,苏联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成为第一艘到达北极点的船。直到10年后才有人重复了这一成就。可是这项当年了不起的成就今天正变得越来越平常,最近两年里就有17艘破冰船造访过北极点。
北冰洋的冰面正在缩小,航行越来越容易。专家们估计,到本世纪末,整个北冰洋将自史前时代以来首次全部成为水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极冬天季节性结冰的面积每10年缩小3%~4%。对航运来说,更说明问题的是老冰层的消失,它缩小的速度是季节性冰层缩小的两倍。因经过多次结冰、融化、与其他松散冰层融合的过程,老冰层会变得越来越紧,越来越硬,是比头年冰更难逾越的障碍。
当科学家们正对这一气候变化的前因后果焦虑时,很多人又对地球被迫袒露出来的这片最后的新空间垂涎起来。首先骚动起来的是受高油价驱动的石油公司。在此之前,他们的钻头就已经不惜代价地伸到了加拿大埃伯塔的沥青沙地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盆地等难以开采的地方。
汉斯岛是距北极点数百公里的一个遍地石头的荒岛,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终年狂风呼啸,严冬时节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40℃。然而加拿大和丹麦却争相向该岛派出了探险队。根据美国地理勘探协会的报告,北极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能占世界未发现储量的1/4。2005年,一支14国联合组成的考察队从北冰洋罗蒙洛索夫海岭1400米深度采到的岩石样本上发现了石油的踪迹。到2007年,奥蒙兰格气田投产后,挪威将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
在北极研究复兴的背后,环绕北冰洋的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和美国正在掀起最后的圈地运动。一马当先的莫斯科2001年就正式提出了1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占了半个北冰洋,包括北极点。反对国家认为,俄罗斯没有数据表明这些海床是俄罗斯领土的自然延伸。丹麦和加拿大则共同花了10年时间,研究在加拿大和俄罗斯之间海底延伸1800公里的罗蒙洛索夫海岭,证明它是与加拿大或格陵兰的大陆相连。过去3年中,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海岸与海洋测绘中心向北极的楚科奇海两次派出勘测队,该中心主任拉瑞·迈耶说:美国最终的要求“可能比加州还大”。但在目前,俄美之间1990年关于划分白令海的条约还需要得到俄罗斯议会的批准。挪威和俄罗斯之间在巴伦支海还有17.6万平方公里的灰色地带。
北极更容易进入,首先方便的是石油勘探船和钻井平台,然后商业吸引力将延伸到旅游业、渔业和航运业。北极航线打开了欧洲和中国、日本、韩国之间更短的海上航线。经过俄罗斯北方的海上航线比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短大约40%。对欧洲和美国东海岸的港口而言,经北极,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北通道也一直是替代巴拿马运河的幻想途径之一。北极冰层的缩小最终将带来世界贸易航路的重新布局。
现在,北极航线上每年已经有几天完全没有冰。利用数学模型预测表明,到本世纪末,整个航线将至少有半年完全可以通航。在此之前,受西伯利亚西部油田的吸引,这条通道西部将有大量船只涌入。将这些油田与圣彼得堡和其他欧洲城市连接起来的输油管道的运量已接近饱和,俄罗斯将不得不开始寻求海运。
然而,北极的石油开发已经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ANWR)。该保护区占地1900万英亩,是北极熊和160种候鸟的栖息地,估计有100亿~160亿桶原油储量。在ANWR以西不到106公里就是北美最大的油田普鲁多湾,它与其他三个油田一起占了美国国内石油产量的约1/4。
美国国会1980年就禁止在ANWR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但也一直有来自该州的国会议员主张允许在该保护区海岸平原8%的区域开采。从2001年起,这一主张逐步得到小布什总统的支持,理由之一是先进的石油开发技术可以与野生动植物和平共存。2005年12月底,有关法案在参众两院引起激烈争论。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6月1日美国政府透露,它还将要求埃克森-美孚公司赔偿9200万美元,才能清理完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故对阿拉斯加环境的损害。那次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石油污染事故共漏出1100万加仑原油,污染了1749公里海岸线,包括大片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杀死了约25万只海鸟和2800只海獭,对贝类和逆戟鲸也是一场浩劫。埃克森在1991年的民事调解中已经赔偿了9亿美元,但至今约3.2万渔民、当地土著和土地所有者仍在要求这家2005年赢利360亿美元的公司支付50亿美元惩罚性赔偿。■ 北极航线温暖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