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城市中的潜歧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周云龙)
公交车到了闽江路站,上来一位老者和一个抱小孩的妇女,司机按响语音设备:乘客同志们,请给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谢谢。车子继续前行,到了鱼苗塘站,又上来一群农民工装扮的年轻人,这时,司机又按响了语音设备:请保管好你随身携带的钱物,以防扒窃。
也许在司机的经验里、直觉中,衣衫不整的乘客难免有小偷嫌疑,他能做的就是及时提醒乘客。可一个人的衣着、口音乃至学历,与他的品德真有关系吗?我出生在苏北农村,父辈亲口告诉我,苏北人过去在上海是被人看不起的“江北佬”。人的一生,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在追求平等。而人们只要还在对平等“上下求索”,就意味着歧视现象广泛存在。现在那种显而易见的语言歧视已渐行渐远,而隐形的潜在歧视却从未消除。比如,冠以“农民”前缀的农民歌手、农民诗人、农民画家等等,多半是曾经生在农村,当过几天农民的市民,缀以“农民”,是试图营造一种强烈反差,说明成功来之不易。然而,此举却是对整个农民群体的一种歧视。 城市农民歧视
上一篇:
欧洲古建筑会搬到中国吗?
下一篇:
让学生掌握购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