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温水中的青蛙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一虫)

我们都是温水中的青蛙0

昨晚看球,电视里照例充斥着短信游戏。当时就想,银行收费会不会是短信暴利惹的祸?中移动、联通去年短信收入约325亿元,银联、银行瞧着眼红啊。试想一下,全国有10亿张银行卡,比手机用户数还多出6亿;短信每条收费才0.1元,银行借记卡年费10元,同城跨行取款费2~4元,跨行、跨境查询费0.3元,一年累积下来不会少于325亿元吧?富裕起来的人们都不把0.1元的短信费当回事,按理也不会跟几块钱较劲;为这几块钱肉疼的,想来都是穷人,穷人没油水,根据“二八法则”(80%的客户只贡献了20%的利润),不是银行的目标客户,不怕你造反。——银行里头算盘多,嘴上不说,心里估计都是这样算计的。

俗话说,抢银行来钱快,现如今似乎可以改成“银行抢钱,来得快”。必须承认这话带有情绪,不客观。银行收费的速度其实不快,相反,它是渐进式、慢热型、早有预谋的。鄙人在商业银行任职之时,借记卡用户还少,吸储任务很重,非但不敢收费,还得贴钱送礼求人办卡。但两三年前,情况大大不同了。首先,当然是看到了学习短信好榜样的巨大商机;其次是银行存贷差扩大,钱多得贷不出去,想起来清除一些没用的低端储户;最后,用卡环境日趋成熟,人们逐渐习惯于使用银行卡,被它“绑架”(或曰“套牢”)了。眼瞅着牛羊们都养肥了,银行仍不急于全面收费。它们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方式,分批、分步、分产品、分客户收费,力求不激起众怒,而是慢慢地改造中国百姓的消费习惯。有时我也纳闷,如此聪明的银行,咋还会有那么多的骗贷案,那么多的不良贷款?

2003年起,带有“银联”标志的卡全面启用。当年6月,银监会、发改委颁布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银行趁机陆续宣布收取同城跨行取款费。这是一个试探性动作,公众们的反感均在意料之中。但反感也没用,过了几天自然就冷却了。很好,继而在2005年宣布收取借记卡年费。这一步迈得较大,公众的反对声音异常激烈。激烈归激烈,你吵你的,我收我的,所谓的“反对”只能无疾而终。此役之后,胜负已分,标志着中国进入银行全面收费的时代。近期,银行再次宣布从6月1日起收取跨行、跨境查询费时,公众多半麻木了,所幸还有两位全国人大的女代表没有沉迷于世界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紧急建议。小小三毛钱,惊动全国人大,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似乎是破天荒头一例。当然,人大也没有就此立法、修法,而是把建议转银监会、发改委、审计署研究办理。目前,建议办理结果还有待三家办理单位的最后答复。要我说,人大代表的建议早在2003年就应该提出了,如今不少收费项目已经既成事实了,温水快要煮开,青蛙快要煮熟,看你还能再蹦几下?假使人大代表的建议被“太极拳”打回来了,下一步银行就该向小额存折账户收取管理费,甚至争取修改《商业银行法》,收取存、取款的手续费,并把活期存款利率降至零。

银行把收费的理由说得很清楚,不外乎三个:遵循所谓的国际惯例;其提供的服务有成本,需要靠收费来补偿;通过收费,来提供差异化服务,优化客户结构。反对银行收费的人们针锋相对:各国情况都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惯例,纵有惯例,也没人强制要求国内银行全盘西化;服务成本的补偿,可以通过存款放贷来完成;银行业是有着严格进入管制的准垄断行业,银联公司更是全国独此一家,有义务提供低价的普遍服务,不能歧视低收入群体。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反驳,银行不敢把心里话掏出来,但人们也能猜到内容:我就是想赚钱,这才是最大的理由。交行、建行、中行陆续发行股票上市了,马上轮到工行。这几大国有银行的盈利压力陡然增大。为了保证银行改制工作的成功,有关部门也在默许、鼓励银行全面收费。大局为重,个人多缴费0.3元事小,国有银行融资几十亿美元事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收费之火很难熄灭。倘若你不甘心于当一只温水中的青蛙,不建议你远离银行(类似的口号是“远离毒品,远离中国股市”),也不建议你去开银行(当前的法律不允许啊),建议……似乎只能建议你努力工作,尽早富裕起来。■ 银行温水青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