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需要怎样的好男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加油,好男儿”的女评委号称美女评委,似乎“美女”评价“美男”更有说服力。高怡平 )
“加油,好男儿”的初选评委由四个人组成,三个女人,通常是20、30、40,她们占有绝对优势;一个中年男子,有内涵无外表,对选手再不满,也没有否决权,只能劝说女评委放弃或选择某个人。上海赛区初选唯一的男评委宋怀强态度就很奇怪,他一边强调说:“这种节目选不出优秀男性,没有社会意义,就是一个游戏。”对于他的学生参赛,他表示,“不可理解他们的动机,既然已经层层选拔进了艺术院校,为什么要来这里?”同时他又要和女评委辩论,指出哪个选手是在装无辜博取她们的同情,宋怀强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有评委这个阵地。我们同事都说这节目没档次,我经过深思熟虑,一定要有表达的机会。”
男权和女权的冲撞?
几乎没有男人会喜欢这种节目,《时尚先生》主编王锋就颇为笃定地说,高晓松一定讨厌这些选手。王锋也表示不喜欢:“漂亮男人不是好男人,这只是个美男秀,智慧与勇敢在这里荡然无存。如果要表演男性魅力,探险和野生节目更为准确。”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倒是兴奋地表示:这种节目是女性的胜利,更是男性服务于女性的表现。但对于选手,他的态度是——一群供有闲女性把玩的“封面男郎”,娱乐一下没关系,如果女性在婚姻取向上有此偏好的话,对社会发展不利。韩寒更是在博客上痛骂这些选手是“让异性没性欲”的人,“恨不得冲他们的裤裆踢上一脚”,他的“粉丝”凑趣地跟帖说“只怕踢了个空”。
可在女性眼中,绝不能说这些选手一无可取,他们谦和、有礼貌、孝顺、阳光,从秀气到粗犷,各种型号齐备,大多能歌善舞。他们也有别的特长,可能会探险,会写文章,可是节目并没有给他们展现的空间。环节设置分为才艺展示和才智问答,如果不是唱歌、跳舞,被淘汰的几率非常高;才智问题中没有知识题,全部是关于家庭、恋爱内容的,比如“你刚刚走红,你的女朋友却逼你公开恋情怎么办?”杭州选手吴健飞在回答“遇到公车上坚持不给老人让座的人”时,他说“踢断他的腿”。这样的回答没有妨碍他得到了分赛区的冠军,只因为他长得像金城武。
王锋说,尽管小男孩们还在比较傻的阶段,但这些是编导的问题,因为节目总是要夸张哪一面。宋怀强也说:“男人内在的东西不是一下子能看出来的,为了收视,会选出形象好的男生,可视、可听而不可思。”
( “加油,好男儿”的女评委号称美女评委,似乎“美女”评价“美男”更有说服力。许慧欣 )
女评委从感性出发,往往不会考虑这么多,她们会注重某个选手带来的视觉震撼。柳莺在形容张晓晨和马天宇的区别时说:“马天宇是纯真的璞玉,F4中的仔仔,打磨好了会发光,他有女孩缘,女人忍不住要去帮助他。张晓晨有英国感觉,他更国际化。我看到他拍的硬照,裸着上身,喷着化妆水,我要昏过去了。”网上有评论说柳莺是好色评委,她不以为然:“他们养眼、养耳是事实,既然允许有‘超女’,干吗不允许有趣男。本来就是游戏,我们从游戏中得到快乐,别弄得那么认真。”年轻一点的女评委不会像柳莺这么直白,但她们一样会被选手的眼神“电晕了”。请来的女评委多是主持人、演员和歌手,其中很多是美女,萧蔷、萧亚轩、金海心、许慧欣等等,她们的表达没有男性评委犀利,只能用手中的权力让他们闭嘴。
每个选手都要发表“好男儿宣言”,做一个好男儿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宽容、坚毅、沉稳、大气,话说得都很漂亮,但游戏中并没有展示这些优点的时间。“毕竟只是个游戏,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有规则下的或然性。雷锋、孔繁森是好男儿,我们应该学习。可这个节目不是选榜样,一切为好看。”柳莺说。
( “加油,好男儿”的女评委号称美女评委,似乎“美女”评价“美男”更有说服力。金海心 )
高怡平主持过七年的台湾节目“非常男女”,因她的“阅人无数”,也被请来当评委。台湾社会的夫唱妇随远比我们更传统,高怡平为了追随上海夫君,已经当了几年家庭主妇。她对这些选手就没有什么兴趣,“我不需要水汪汪放电大眼睛,不瞒你说,他们中没有一个让我有交谈下去的愿望,还是妈妈的宝贝蛋呢!”高怡平的妈妈经可能会让大陆女性惊叹,她认为男人是不可以进厨房的,因为她的父亲、弟弟从没进过。怀孕期间,她的丈夫要替她洗碗,她非常感念,但还是希望他回到沙发上看电视。
像高怡平这样的观点在女性中已经越来越少,同是台湾来的萧蔷,就把“干净”作为好男人的第一要素。评委海燕说女性的选择标准也很多样化,但她所说的多样化就是在阳光型和颓废型的小男生中举棋不定。其实女性也不喜欢女性化的选手,她们喜欢的是中性化,阴柔得有底线,细腻而有担当。柳莺不认为这就是女权,她认为这只是一种阴阳互补。
( “加油,好男儿”的女评委号称美女评委,似乎“美女”评价“美男”更有说服力。许茹芸 )
中性化潮流
顾骏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对男人的看法是不同的。而现在掌握娱乐话语权的是20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的审美偏好直接影响到大众流行的趋势。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缺乏对生活艰辛的体验,传统阳刚型的男性标准所反映的是女性对男性给予保护的期待,而现在女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她们对男性的评价标准也因此显示出更多把玩的心态。
( “加油,好男儿”的女评委号称美女评委,似乎“美女”评价“美男”更有说服力。萧亚轩 )
宋怀强的态度更激烈,他分析说:“农耕时代男子要劳作,力量、成熟是第一位;大工业时代需要温和的绅士,野蛮、粗鲁一面要隐藏。多元化的时代二者应该兼备。中性化意味着没承受力、没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他人’概念。社会应该由有责任感的人组成精英,否则谁愿意去打仗呢?”在他看来,中性化是一种很可怕的趋势,中性等于不负担责任、逃避现实,如果大面积存在中性人群,人类将无法繁殖。他说:“老百姓看不到深层的东西,如果大家都成为中性有社会意义吗?李宇春能不生孩子吗?”
他认为,韩流造成了中国的审美巨变,正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坚固,才会受他人影响。其实在韩流之前,中性化已经很流行。F4、大量的综艺节目男主持,都具备女性特质。曾经有电视人分析说,收看综艺节目的多是十几岁小女生,她们对肌肉男有畏惧感,瘦小的男生更有姐妹的感觉。武汉赛区有个选手叫艾豫,是十强中肌肉最发达的一位,他大方、孝顺,女评委也很喜欢他,奈何票数就是低。柳莺分析说:“成熟女性不会投票,只会观望。拉票的女孩不喜欢和自己差别大的男人,艾豫这样的让她们害怕,往后退,马天宇这样的小男孩就可以和她们打打闹闹。”
( 刘翔被看作是新上海男人的代表 )
为什么女性会喜欢中性化的人?宋怀强认为,独生子女接受到的是阴性教育,离异造成大量单亲家庭,没有两性教育使男孩雌性化。这一点在“加油,好男儿”中确有例证,很多选手都出自单亲家庭,而且全部由母亲抚养长大,父亲则一走了之,另立家庭。这些孩子背负的是妈妈全部的爱和希望,妈妈一哭他们也跟着掉眼泪。宋怀强说,这个比赛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观众也是弱者,他们同情抱怨的人,因为他们也是失败者。很多参加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下活得很辛苦,到这里通过受挫来解压,对将来就业有好处,从这点看,这类节目也有益处。
顾骏认为,“加油,好男儿”的挑选标准只是一小部分有闲女性制定的,不足以成为社会主流。柳莺也承认:“我们这时代对好男儿的判断,和真正的好男儿是有差距的。我们的目的不是选出好男儿,而是梳理对好男儿内涵的理解。”这一部分女性就是投票的那些人。观看节目的并不只是这些人,他们中有边看边骂的男人,有用赏玩眼光的同志,有不投票的成熟女性,真正决定赛果的是那些敢于上街拉票的少女。“好男儿”和“超女”的观众其实是重合的,选择标准也近似。
( 姚明被看作是新上海男人的代表 )
本身由上海人举办男性选美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话题,在艺术作品中,上海男人常常以喜剧面目出现,对他们存在着某种成见。从刘翔、姚明开始,人们对新一代上海男人有了新的观感,包括韩寒,他自己认为在上次论战中单挑三个北京男人,值得探讨。宋怀强说,上海一直有姚明、刘翔这样的男人,只是没进入公众视线。他认为运动员并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整体,男人形象不能完全凭体力。“上海男人不会打老婆,给老婆打那是有的。他们也会见义勇为,勇为完了会理智地跑掉。他们穿着讲究,说话柔和,但没柔和到成为女人,只是把野性隐藏起来。”上海赛区的选手就能很好地诠释这类形象。对于大男子主义盛行地区的女人,上海男人是最好的选择。高怡平的台湾女友都想嫁给上海人,她也几乎没听过任何上海男人的坏话。■ 好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