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款准备金的适度微调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时隔两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使用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工具。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量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减少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由于存款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通常被认为具有最猛烈的效果,因此并不经常使用,这是我国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一次调整发生在2004年4月。
今年前5个月,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78万亿元,同比多增7939亿元。信贷规模大幅增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地新开工项目持续增加,“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启动,导致贷款需求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也在于一批商业银行在陆续股改上市后,扩张贷款的动机明显增强。由于信贷投放过快,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也随之高速增长,今年前5个月达到了2.54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创出近两年来的最高增幅。如果货币信贷继续加快增长,可能有刺激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当公开市场操作难以遏制过于充足的资金流动性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最佳选择。
央行使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将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怎样的影响?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将一次性冻结资金1500亿元,因为货币乘数的影响,实际影响货币供应量应该在4000亿元以上。不过,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相当充裕,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约2.3万亿元,并持有7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资产,上调准备金率不会对市场的资金供给产生重大冲击,更多是显示了管理层紧缩银根、宏观微调的信号。
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将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而言,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其实只是将原本就在央行账户上的资金挪到另一个账户,就资金头寸而言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对于一些较小的银行,信贷规模将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且,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从7月5日才开始正式实行,商业银行还有充分的调整时间来应对新的存款准备金要求。不过由于可以投放的头寸减少,商业银行的存贷差收入还是会受到影响。
从历史上看,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直接影响不大。2003年8月23日,央行宣布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个百分点,周一股市开盘之后,上证指数下跌1.16%,经过3个多月小幅下跌之后,于当年年底迎来一轮大牛市。2004年4月11日,央行宣布对存款准备金上调0.5个百分点,上证指数次日微跌0.25%,然后开始步入漫漫熊途,不过当时对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只是实行差额存款准备金,也就是只针对部分商业银行提高准备金率,所以并非当时引发熊市的导火索,真正原因在于当时宏观调控开局和股权分置改革所致。
与股市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债市的影响要大一些。2003年上调准备金率之后,交易所债券市场连续下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和拆借利率大幅上升。不过此次调整时市场的资金面非常充裕,而且幅度没有2003年时大,所以债券市场的反应应该也没有3年前强烈。
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会议同时提出了近期经济工作的指引,包括主要用经济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适度微调。此次存款准备金的上调,正是适度微调的体现。■
我国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几次调整
时间 调整内容
1987年 从10%上调为12%
1988年 从12%上调为13%
1998年3月 从13%下调到8%
1999年11月 从8%下调到6%
2003年9月 从6%上调到7%
2004年4月 从7%上调到7.5%
2006年7月 从7.5%上调到8% 适度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微调存款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