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中的“资本主义尾巴”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为穷人盖房还是为富人盖房?任志强说得明白,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再没文化的开发商也知道富人的钱好赚,穷人缺乏支付能力。若是一定要为此寻找经济学的解释,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二八原理”,即20%的富人拥有80%的财富,有能力消费80%市场份额的商品。另一个推论则是,只要抓住这20%的客户,就能赚到80%的利润。
既然这是房产商的天然属性,好,就让我们用行政手段调整它。于是,“双70%”的规定出台了,在赚30%的富人的钱时,你先得向70%的普通人提供住房。
这真是全世界破天荒的创举,把盈利和公益打包出售,买一个还得搭一个。记得几十年前这样的销售行为很普遍,但进入买方市场后,再也没有什么商品能畅销到消费者要如此委曲求全的程度。唯一能有如此特权的是土地,开发商靠土地生存,居民们也靠这个安身立命,供地的一方又处于垄断地位,可以自由地改变规则。于是,一个命令出台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建70%的中低价房子。
问题是,这样“打包”是否真的能兼顾两方面的需求。在普通人,房型小了,总价低了,能买得起市中心的小户型了,不必再搬到远郊区县了。真是有百利无一害。当然,也许会有人觉得富人趾高气扬,带给小区纸醉金迷的不健康空气。但如果你的头顶上是几套小居室打通连在一起的豪宅,地面上铺了厚厚的地毯,墙壁上不惜重金做了隔音,和住着一个总是敲敲打打修理桌椅板凳的肯定不一样;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两居室的工人宿舍肯定也不一样。
在我居住的小区里,很多人家种花养草,富余出的树木就种在了公共区域,还有人在水池里放养了一大群金鱼。而邻近的一个房改的小区里,香椿芽还没长到一寸长,就被剃了光头。这里无意讨论不同社区里居民的生活习惯,只是想说,金钱的多寡的确影响着居民习性,富人唱卡拉OK要到钱柜,可如果住在不去歌厅唱歌的邻居中间,恐怕就不得不听免费的音乐了。金钱的多寡甚至还影响到房屋的公共空间设计,为了替大家省钱,这样混居的低层楼房可能没有电梯,楼道里总是沉重的脚步声和混杂的说话声。
如果说在公共区域的隔离是歧视,是政治不正确,至少普通人和富人会选择不同的楼盘。对此,各国和地区政府除了疏导,很少用围堵的办法。香港政府的做法是在富人楼盘之间建公立学校,在公屋的楼盘间建超市,一个新区的建设,给有钱人提供的商品房比例不许超过40%,政府提供给低收入阶层的公屋比例超过60%。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融合控制在公共空间领域,而非邻里关系。
有一个说法,70%的城市居民无力购房,商品房全被30%的富人买了去。政策正是为满足70%的人的需求而压抑30%的需求。的确,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富人占有了80%的财富,如果按自由资本主义的原则,他们同样可能占有了80%的土地,而占人口80%之众的普通人势必无立锥之地。有鉴于此,你会发现很多国家在房地产调控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二八原理”,比如韩国在调控房价时就主要针对拥有第二套房子的,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以上住宅征收重税,将转让第二套以上住宅的交易税从9%~36%的水平提高到50%,并且从明年起,对于非土地所有人自住的土地交易征收60%的交易税。新加坡政府甚至从一开始就自觉遵从“二八法则”,对占住户总数80%的中低收入者供应由政府控制户型和房价的组屋,对占3%的富人高价批地。
即便如此,硬性压抑富人需求的措施还是很少见,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也曾说过,“让购买大面积豪宅的富人多交税,不是要打击、限制他们的消费,而是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彰显社会公平”。为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提问的意义。经济发展了,居民自然会有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若是这个资本主义尾巴也割了,不如回到朱熹的时代。韩国政府就充分意识到,房价之所以飞涨,除了投机,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收入的提高,韩国人对于住宅的多样化和高档化需求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希望居住在更大面积,更舒适,配套更完善的住宅,而目前市场供给不能满足这类需要。而满足这种需求的唯一办法是加快住宅建设。
富人掌握着80%的财富,有着80%的购买力,与其消灭他们的购买欲望,不如差异化对待。这样,既能劫富济贫,又满足了所有阶层住房的需求。■ 房子资本主义尾巴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