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风凉
作者:朱伟从词意上说,“乘凉”的出现应该在“纳凉”之后。“纳”是“入”,南朝陈徐陵有诗“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标题叫《内园逐凉》。杜甫的“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用的还是纳凉。从“纳凉”、“逐凉”到“乘凉”,词意明显深了一层,“乘”是驾驭,比“逐”更主动。
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中有“乘风凉”条,说暑期铄石流金,无可消遣,只能借乘凉行乐。乘凉地点,或泊舟湖上桥洞,或借佛堂道观水窗冰榭。作乐内容,或在岸上斗牌、湖上斗曲;或招盲男盲女弹唱新声绮调,邀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之间有消暑之宴,当然需要衣着单薄的美女簇拥。
此种画船箫鼓,声光嘈杂,当然并不为获清凉。沈复《浮生六记》里则记独自面对佳人的另几种雅致:先是“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后是“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他也记趁月色泛舟到《清嘉录》所说的苏州有名乘凉地胥门万年桥下,在“银蟾欲上,渔火满江”时用了一句“舟窗尽落,清风徐来”,其意境我非常喜欢。
按沈复追求的意境,自然面对荷塘月色塘花娇映为最佳。但我以为,乘凉是对凉风飒沓而至的期待,无风时刻,塘中蚊虫绝不容月下花前之情。再说,塘边蛙鼓蚓鸣,也绝无清雅之境。
我记忆中的乘凉,始于落日西斜。夕阳余光一旦被檐角挡住,第一步先以吊桶一桶桶从井中提水,将天井泼透,驱走地上日影。井水的好处在天越热,水越寒气逼人,在没有冰箱的年代真如天然冰窖——西瓜用网袋吊在井里,酸梅汤灌在葡萄糖瓶里沉在井底,都是乘凉必需之物。
等日影消尽,两条长凳架上门板,就变成一张张床。或者横一张春凳,这是古人的做爱工具,本身也就是床。长辈们则搬出藤椅。门板先用以晚餐,夏天晚餐吃得最多的是南瓜糊加面疙瘩,或者清热去火的绿豆粥,南瓜和粥都连锅在盛井水的大木盆里已经浸到清凉。也有“冰酪”,就是琼脂煮凝冻后以井水激成,当时觉得特别新奇。夏天蔬菜中最有味道的是紫苋,苋红是一种美丽色调,隐隐被它淋漓的绿,正是李商隐“侧近嫣红伴柔弱”的诗意。
天热,肉食不多,最诱人的河鲜是籽虾。籽虾将脑胀成玛瑙,经葱油一爆,红香扑鼻。吃完虾,浓汁中的虾籽拌冷面,美味至极。此时瓜果价廉,黄金瓜去皮莹白似雪,青筋瓜去皮青翠如玉,果则基本是嫩红的番茄,也有紫透的杨梅和杏黄的枇杷。可吃的还有紫色与白色的糯玉米和芦粟。芦粟北方人称甜竿,实际是甜高粱,其米可制糖酿酒。撕开外皮,红心色绿者最甜。
晚饭后是河边最热闹时分,几级水桥挤满裸露大腿的浣衣家妇,一人一根洗衣槌,将一件件衣服捶成水花四溅。有船从半月形桥洞下钻出来,赤膊的船夫将篙尖顶到腿与腿间长青苔的石阶上,招来一片骂声,还有笑声。
等天黑家务都忙完,乘凉才正式开始。所谓乘凉,我总以为是集体等候凉风的一种仪式。树梢一动不动,蝉声幸灾乐祸此起彼伏,风就显得特别珍贵。在等候中,只能每人一把蒲扇,扇热风也拍打蚊虫。蒲扇实际是“蒲葵扇”,大约晋朝已经有了这种以蒲葵叶贮干压平的平民用扇子,此前普遍使用的是白鹤之羽制成的羽扇。
候风仪式中的知识大赛,就是大家以最散漫姿态,穿少到不能再少的衣服,侃天南地北。主讲一般都是男人,女人多为听众,知多识广者总被女人们喜欢。此种神侃迷人在一个话题经七嘴八舌,往往演绎成南辕北辙,成为想象力的狂欢。从传奇到神话到天文地理再到家长里短,像绕线团一般又绕回来。天高地远间,悬在头顶的星罗棋布就变成特别的神秘深邃。身前身后,则好像都是夜来香游动的香气。这夜来香是缠绕藤本,到夜间开黄绿色小花。现在北京花市所卖者,花是白的,夜里摆在身旁也找不到那般香气。
往往越候风越杳无踪影,于是拉起被井水激了一天的西瓜,剖瓜解暑。那瓜从皮到瓤,都浸透了清冽水分。瓜吃完,风还未来,就干脆将春凳搬进弄堂,弄堂里南北无阻隔,可以最早感知到风。夏天北风最凉,但大家在晚上等的都是南风。南风也称“凯风”,“凯”的本义是欢乐,《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按朱熹解释,棘是小木,心极为稚弱,凯风就好比母亲,棘心好比儿子,所以南风又称融风——人人都为稚子,哺育于柔风之中。
常常是等不来风,就被母亲逼着上楼,只要楼顶瓦上热气散尽,母亲就会让大家上楼各自安静。小木楼上,除无西窗,三面都有成排的窗户贯通。最好的乘凉位置,是将门板一端搭着桌子,另一端伸出南窗口,仰面繁星满天,身下就像枕着邻家屋顶的瓦。躺在窗外,风来时,常常悄无声息潜在月华似水中细细轻拂而过,轻柔到你感觉不到纤冶之态,周身就已被素净清涤成凉爽。等听到风声细语,窗与窗间已经素韵穿梭,窗外素壁上风影万种,氛埃立时变为清凉。
夏天乐趣,我以为就在这等风、赏风间。燠热难耐中,八窗尽落,八面来风,风声鹤唳,风流倜傥,这是何等惬意!由此常感叹如今夏夜,在凉风习习沐浴中入睡却不可得——首先是八窗尽落不可能,即使家中三面有窗,也窗窗无法对流。为冬天保温,将窗牺牲成狭小,成排洞开之窗在建筑上根本不被采纳。再则,家家紧邻相望,甚至薄帘都会使私密景象一览无余,有窗也需以帘遮蔽,厚帘一遮,月白风清就都被挡在窗外。想过去有窗之室前必有粉墙影壁,保证的就是在室内可以轻薄衣衫尽情享用清风明月,待清风穿衣而过。如今粉墙影壁都成了极端的奢侈,就只能以厚帘包裹卧室,夜夜睡在空调制造的人工凉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