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江“舆图”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 《金沙江全图》(局部) )
在“中国嘉德2006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的预展中,一函五轴清乾隆年间手绘地图《金沙江全图》让人对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地图,古称“舆图”。有人根据《汉书》中“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这样的记载,认为中国最早的地图起于夏代,其实那只能算和“象形文字”类似的“象形图”,与现代意义上的地图概念完全不同,《晋书·裴秀传》中引述这位西晋地图学家的话,评上古和三代的地图“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虽然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但直到明清,中国古代地图仍多半以“写景”画法为主要制图方法,往往画上人物、马匹、田地、房屋,笔法精微犹如工笔山水。从元朝到明朝,中国的地图学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展,但图种多了,开始出现了用于军事防务的海防图、江防图以及用于治水的河防图、航海用的航海图等。元代地图制图学家朱思本继承裴秀“计里画方”法绘成《舆地图》,在实地资料考证和求实求精的制图方法上突破前人,可惜失传。至今流传最广的则是明代地图集《广舆图》,嘉靖年间由编绘者罗洪先根据朱的版本“订正增广”而成,前后用了10年时间。
嘉德展示的这幅彩绘《金沙江全图》,绘法精雕细刻,属典型“写景”一脉。地图分五幅,自今天四川阿都地区绘至泸州一带,每幅宽都是51厘米,但长度不等,加起来总共有74.43米之巨。从概图看,川、滇、贵之间金沙江地理分布来龙去脉一如俯视,文字注明其源流及沿途地区。七十几米的详图则依上游、下游而逐厘工绘了,河道、滩石,两岸山川、道路及人物、牲畜、航站、码头没有遗漏的,更像是沿途的民俗风景图卷。整幅地图据统计画了199个人物,35匹马,35艘船,还有数十只羊。图中沿水势标注134个险滩名,并提出“开船路”、“开牵路”等建议,虚绘出疏治效果。比如在异石滩处,图上方的标注是:“异石滩离利远滩15里,系最险滩,北岸悬崖峭壁,中流跌水卷浪,应于南岸开通船路并开纤路。”
按照专家的判断,这幅治理图应该是乾隆年间的官修地图,目前存世只有两幅,另一可供比较的版本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金沙江上下两游图》。据介绍,这两幅地图的设色着墨和绘制的金沙江源起、走向、滩形数目都一致,区别在于《金沙江全图》为勘查初期成图,和最后呈给乾隆的图相比,手法略有出入。嘉德的古籍善本部门专家说,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金沙江地图为整卷,未分幅,展开之后要卷回原样非常困难,目前只有一位馆里的老人能够做到,所以轻易看不到它的原貌。
如果从地图绘制理论的意义来看《金沙江全图》,它不能说有大突破,比如前人在《广舆图》中创造的科学地图符号,前朝康熙年间编制《皇舆全览图》使用过的西方经纬测绘法,它都没有承继过来,用的是中国地图最传统的“写景”。但作为藏品,“写景”促成的绘法精美以及对西南地理风貌、生活场景的保存却增添了它的观赏和文献价值,成为珍品。史载金沙江全面会勘是清乾隆年间一件举国大事。金沙江在清以前没有过成规模的疏浚,到乾隆初年朝廷铸制货币需求增大,云南每年500万斤铜及朱提银运往北京,金沙江水运日显重要,疏治工程提到了日程上。朝廷钦差与云南巡抚几次沿江会勘,绘制呈奏了金沙江全图,这才促成了乾隆下决心对金沙江“应即兴工”的整治。工程历时两年半,耗资11万两银子。■
( 《金沙江全图》(局部) )
中国古代地图珍本
《广舆图》
传统刻本地图集,编绘者罗洪先将元人朱思本《舆地图》的总图、两直隶及十三布政司图编缩,另外增绘九边、漕河、四极等图幅,在1541年前后汇总而成。这本地图最大的贡献有两个:1.它第一次采用了24种地图符号,包括一些被抽象的符号,更接近现代意义上地图的绘制形式。2.它采用实用方便的图集形式,解决了图卷地图“不便卷舒”的缺陷,这也是向现代地图形式的靠近。
《皇舆全览图》
第一次采用西方经纬度法测绘全国省级地图。康熙帝在治理国家和多次战争经历中,深感依据的地图测绘过于粗略,精度不高。在外国传教士的帮助下,他决定推行一次全国性的大测量。1707年康熙帝先命几个传教士在北京附近做小范围试验,他对成图亲自加以校勘后,证实精度确实提高了,这才决定全国铺开,实测各省。全国性的大规模测绘大约完成于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然后制作了《皇舆全览图》。■
漫画记录历史:叶浅予的《逃出香港》
作为上个世纪30年代漫画的代表人物,叶浅予在抗战期间创作的《逃出香港》组画自然有它珍贵的历史价值,北京诚轩拍卖公司为这组漫画评估的价格达到88万~100万元。
这是叶浅予一生中以自己和戴爱莲为主角的三套长篇故事画之一,最初创作是在1941~1942年,那时他刚和夫人戴爱莲随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从香港沙田辗转避难至桂林,每一幅画的都是一路上目睹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后的痛苦和愤怒,画面内容和他晚年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中的记述全然吻合。自述中还提到,“香港组画”是他把漫画作为救亡武器后,参加国内外展览最多的画作:从广西桂林、湖南衡阳、四川重庆到印度加尔各答,一路激发民众,1946年抗战胜利后又作为战争带给中国人民苦难的证据在美国纽约、波士顿展出。
叶浅予笔下最有名的人物还是“王先生”,在30年代早期上海,他和张乐平的“三毛”、梁波罗的“蜜蜂小姐”每天被挂在市民嘴上。上海那几年有20多种专业漫画期刊,影响大的报刊几乎常年开设漫画副刊或者专栏。那真是中国漫画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