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圈20年之怪现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凌霜华)

摇滚圈20年之怪现状0( 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宣布了中国摇滚乐的诞生 )

5月9日,纪念中国摇滚20周年演唱会的发布会在刘元的酒吧举行,本来这次演唱会也邀请了窦唯,但和摇滚圈已经极其疏离的他不是太愿意参加。那天的发布会还有丁武,在前一阵窦唯骂他的消息炒得正热。圈里人都议论说,记者们百分百会提他俩骂战的事,只有崔健不相信记者会问。结果是,记者当然问了,问丁武会不会介意和窦唯同台,丁武的回答也当然是“不介意”,也只有窦唯,才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

第二天,组织者江小鱼打了窦唯电话,他关机了,晚上18点多知道了他出事的消息。采访时事情已经过去了6天,江小鱼说:“这6天特别漫长。”他当天的计划是给窦唯妹妹窦颖看一份声明,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窦唯和崔健的声明。

“窦唯已经不和摇滚圈发生关系七八年,他的生活特别正常,精神没任何问题,摇滚圈里最优秀人物比流行音乐里最优秀人物要健康。像崔健比较火热,他人生最重要的是运动、爱情和音乐,而窦唯是个特别沉静的人。”江小鱼说。在窦唯出事后,大家似乎才忽然想起他对平淡生活的渴望,有媒体描述说,他经常去天安门附近的一家茶馆,扫地、烧水、弹琴,他自己在家也喜欢打扫卫生。他的朋友、“不一定”乐队的成员把窦唯和女儿窦靖童一起完成的绘画作品提供给媒体,那些画是“五一”期间画的,窦靖童在上面的题词是“爸爸家”,以此来看,窦唯和女儿的关系还是很亲密。

乐评人郝舫以一个父亲的心态说:“对男人伤害最大的不是金钱、女人,而是对小孩无条件的爱。我相信窦唯的死穴也在这里,一想到没办法为孩子做点什么,这种揪心程度不是外人所能想象。”在前几年,窦唯被描绘成一个不怎么抚育孩子的父亲,郝舫坚信这不是真实情况。事实上,有些传闻确实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比如窦唯和“黑豹”另一个主唱峦树的关系,据说他俩为了王菲翻脸,窦唯因此离开“黑豹”。可实际上,窦唯和峦树关系还不错,会在一起吃饭,他也和其他“黑豹”的成员有来往。窦唯和“黑豹”散伙的真正原因还是音乐理念的不合。

让我们回到15年前,“黑豹”和“魔岩三杰”最辉煌的年代,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滚石唱片公司的副总、魔岩唱片总经理张培仁,只是他现在已经回到台湾,行踪不定。当年在滚石唱片负责乐队事务的方龙骧回忆起那个时期滔滔不绝。北京摇滚圈和跨国唱片公司的冲突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模式:音乐和钱。

摇滚圈20年之怪现状1( 2000年成立的“二手玫瑰”将摇滚乐的自由和力量与二人转自由与粗糙完美结合 )

音乐以及价值观

1991年,方龙骧负责黑豹乐队的第一张专辑《无地自容》,当时窦唯看起来特别年轻,像个小孩,留着长卷发,不爱说话。早在1988年,大批美国、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崔健已经很火了,中国摇滚的星火之势让他们非常兴奋。张培仁到现在还把那段日子理想化,用诗意的语言形容他们第一次在香港的演出,他说:“香港演出的成功,只是一开始。”他用“新音乐的春天”形容这次开始,可实际上,它非但不是开始,而是一颗极其短暂的流星划过。滚石先看中了崔健,同时台湾可登唱片的吴振东也找到了他。滚石按照惯例先与崔健谈版税,而吴振东则提出为崔健购置新乐器、找场地。当时从国外运来乐器过海关麻烦无比,崔健一听,就觉得吴振东谈设备是个懂行的人,滚石相比之下就对音乐人缺乏理解。

摇滚圈20年之怪现状2( 蔚华,这些不能忘怀的摇滚女歌手们,为中国摇滚乐也留下精彩片段 )

“摇滚是个圈子化很严重的行业,第一拨大部分是北京当地人。”方龙骧说,窦唯是原黑豹乐队主唱,张楚是媒体加上窦唯等人联合推荐,何勇和崔健在一起,所以这三人才有市场。当时的市场完全受媒体操控,这些媒体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日报,而是某些专业杂志、电台名DJ,甚至是圈中人的口口相传。白岩松那时在广播电台,他每天都去看乐队排练,对宣传起了很大作用。“正常人混不进这圈子”,张培仁那时想扶植唱《红头绳》的陈进,因为他不太会侃,也不够怪,媒体不喜欢。方龙骧说:“人品坏才能崛起。”这话有点绝对,不过摇滚圈里当时确实流传着一种说法:戏果(泡妞)第一、药和酒第二、音乐在第三位。很多摇滚乐手傍着洋妞或是家境富裕的文艺女青年,谁有钱和谁在一起,并不会长期和一个人死磕。

郝舫也承认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拿吸毒来说,“朋友圈子相互影响,去酒吧就有人劝你‘尝一下’,人家都high了你偏不high,这不可能”。他们也分为自然派和化学派,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回归传统的吸大麻;另一种是吸合成品,例如注射。“从窦唯展示的生活方式看,他应该很健康,因为吸那东西很花钱,也会变得没人形。”

摇滚圈20年之怪现状3( 罗琦,这些不能忘怀的摇滚女歌手们,为中国摇滚乐也留下精彩片段 )

十几年前的摇滚圈很抱团,水泼不进,现在随着行业的衰落,圈子也分崩离析。方龙骧觉得新人都不错,只是再也没有当年的机会。目前北京有四五百支乐队,很多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却再也不会有跨国财团来发掘他们。

郝舫说,摇滚圈的人有弑父情结,不知感恩,外国乐队同样如此,这就是摇滚的文化本质,谁扶植他们就该着谁倒霉。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以“魔岩三杰”为例,他们三个人都与张培仁关系不好,其中以窦唯最激烈,他认为张是台湾派来的特务,分裂乐队和主唱的关系,用文化反攻大陆;何勇开始并不觉得张培仁那么肮脏,他们之间的根本问题在金钱上;张楚有点抑郁症,他很少说什么,他的根源在于创作不出作品,不能与人合作。钱对张楚一直不是关键所在,滚石为他买了当时最好的苹果电脑,可张楚还是没法再写出像《姐姐》那样的作品。

摇滚圈20年之怪现状4( 1998年在北京演出的唐朝乐队,狂飙的歌声和飘逸的长发成为这支中国最出色的重金属乐队的标志 )

这是方龙骧作为台湾人的说法,郝舫的意见是:张培仁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拯救内地摇滚乐的使者,但窦唯对他的指责并没有多少事实根据,很多圈中人把这事当笑话讲,只是窦唯出了事,没人敢再提起,以免背上落井下石的罪名。

窦唯从“黑豹”出走到与张培仁绝交,都是因为音乐理念。窦唯在写了几首很商业的歌后,对唱歌非常厌烦,他想出无人声的演奏曲。作为主流唱片公司的滚石,当然不能答应。窦唯虽然也为王菲的演唱会打鼓,那是因为他喜欢打鼓,在自己创作时,他并不承认自己是歌手。在出到第三张专辑时,他终于和张培仁翻脸了。他指责张培仁的一个理由是,在香港红勘“摇滚新势力”演唱会的后台,何勇骂了四大天王。窦唯始终认为,那是一个阴谋,是张培仁诱导何勇讲出来的。当时香港媒体在后台和何勇聊天,他临时起意讲了四大天王中只有张学友的歌还能听,其他人都是垃圾,引起香港人的强烈不满。

另一个矛盾是窦唯认为,港台公司只和主唱签约,实质在分裂乐队。与他遇到同样问题的有汪峰,他却不认为这是一种离间计,因为你可以选择不签。“别人签你是你需要他,缺你一个人家就活不了么?”汪峰承认,为了签约,其他乐队成员当时并不理解他,后来也慢慢理解了。他在演出、录音时也带着他们合作,作为一种补偿。

钱?

因为没有办法采访到“魔岩三杰”,我们只能听到台湾人的说法。滚石公司有一些音乐人和创作歌手成立创作室,独立厂牌,魔岩是其中之一。滚石先签了“黑豹”和“唐朝”,“黑豹”是那时最有商业价值的摇滚乐队,《无地自容》至今是KTV的点唱金曲,他们也有完整的作品储备,“唐朝”就不一样,他们是等公司付钱再写歌。当时的乐队“疯狂”到什么程度?举几个例子就知道。

张培仁来内地前,先给某乐队打电话,等他到了后发现乐队成员及其亲朋好友,在王府饭店开了总统套房,包了最大的宴会厅,打保龄球,花天酒地,已经花去5万块,那时的5万元什么概念?普通人的月收入不过100多元。香港人李劲松给了某乐队25万元,请他们写歌,20万元花去后,一个音符也没写。奇怪的是,那时的圈子里以比穷为荣。吃饭时他们常说的是:“今天我从通州走过来的,从早上4点到现在,一天没吃饭。”可实际上,他们比一般人要有钱,只是这钱不沾手,拿了立刻挥霍完。签合约时,摇滚人摆出视钱财如粪土的架势,大手一挥随便签,等到录歌时他们要账的方法千奇百怪,诸如说很饿没力气排练、没钱租场地之类的理由。之前签的合约成了废纸,乐队怀疑公司隐瞒销量,“面孔”就认为自己的专辑在海外可以卖400万张,其实只有一两万张。

方龙骧曾经签了某乐队,他们管他要300万元版税,方拒绝了,乐队拿着枪把他的屋子搬空,让他当场破产。提起这些事方龙骧笑嘻嘻的,大概自己也觉得像黑色幽默。最荒诞的事发生在大陆老板黄小茂身上,他的大地公司签了“三杰”中的某人,母带录完了,该人的版税也花完了。于是他提着两把斧头冲进公司,作势要砍众人,把母带又卖了一次。“乐队全这样,只是某些人实践得比较厉害。”

摇滚专辑在《中国火1》的时代确实销量很高,唐朝乐队的正版卖了50多万张,盗版有100万张;黑豹乐队的正版就有100万张,也难怪乐队认为钱都被资本家赚走了。当年的版税很低,公司每张提取两毛钱,再从中抽20%给乐队,唱片一般保底是三五十万张,从版税上是收不到多少钱的。乐队成员每人每月可以领到800~1000元的工资,在那时还是高薪阶层。台湾地区的人待遇还好些,日本人、新加坡人某次拿了10万美元出专辑,被乐队拿了钱闪人,哭笑不得。唱片公司也曾想过诉诸法律,但当他们打过一次官司后,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黑豹”的专辑盗版猖獗,滚石公司花了30多万元诉讼费打这个官司,法院判给他们的赔偿金是3万元。他们根本没想过和乐队打官司,对于抛弃了枷锁的无产者,资本家终归是无奈的。

大陆乐队和跨国财团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敌视呢?方龙骧解释说,80年代人的疯狂多半因为钱,改革开放的速度加快,他们发现原来全世界有这么多财富,资本主义这么有钱,和教科书里讲的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就崩溃了。他们那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均贫富,让台湾人把我们的钱给我们吐出来”,现在80后出生的乐队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那时人们既天真又残忍,有的摇滚歌手说,等出了专辑到夏威夷买块地,他们以为全世界都在嗷嗷待哺地等着自己的音乐食粮。之所以有这个错觉,是那个年代外国人大量涌入北京,他们把中国摇滚乐当作新鲜事物,有些老外自愿供养着摇滚乐手,养成了他们妄自尊大的毛病。他们视谈钱为耻辱,这也是社会给予的压力之一,可他们中的某些人比如何勇又是最早走穴的。记者就听到何勇打电话和人联络走穴事宜,他是穴头,讨价还价起来非常老道,完全不像精神上有问题。

滚石派了几拨人过来,包括李宗盛、张洪量,都铩羽而归。滚石在台湾做的几个乐队,张震岳、伍佰还赚着钱,可以贴补这边,他们已经投了很多钱,想保留内地这块园地,所以一直撑了几张专辑。所有唱片公司在海外制作都存在制作费严重超支的问题,客观地说,责任不能全推到歌手身上。滚石派到大陆的台湾工作人员和内地乐队里应外合,账目混乱,就好像一个大家族,大房偷一点,二房再偷一点,最后气死老太爷。当伍佰等人的唱片也赚不到钱时,魔岩只好关门大吉。

商业或者艺术

张培仁写过这样的话:“(北京音乐人)带给港台唱片业与媒体的冲击也是来自于此,他们开始相信,商业只是一种流程,一种制度,商业不是一种音乐形式。”他到现在依然坚持这个观点,可冷冰冰的事实击碎了他和窦唯这种相信过他的音乐人。方龙骧坦率地说,滚石只能作主流摇滚乐,公司的目的还是赚钱,他们与窦唯存在着本质上的分歧。窦唯当初对张培仁可能抱了过高的期许,才会有了更深切的失望。从这一点,圈内人对窦唯和张楚是称许的,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台湾人的确有点高高在上的心理,“没有滚石,那些人不过是街上的二流子。像崔健这种文化程度高,有自己一套理论体系的人太少”。方龙骧说,这话也许有道理,也一定会有很多人不爱听。张培仁当初把“唐朝”按着台湾“小虎队”的模式操作,丁武他们也没表示过反对。到如今,以许巍、汪峰为代表的主流摇滚乐更是把可听性放在第一位。

郝舫举了一个例子,他带人给许巍拍照,整整一天的时间,许巍都非常配合,没有怨言。记者采访汪峰时,他也说,尽管很多记者采访他时对摇滚乐有认识误区,他也愿意再多讲一遍,“这个人在这个时刻知道就很好了”。

可无论是郝舫,还是记者采访过的刚出道的摇滚乐队,很可能非常无礼。记者遇见过一个乐队,采访时,一个果儿(女孩子)躺在三个成员的腿上,他们就这样故意很嚣张地回答问题,以一种蔑视成年人的姿态。这些人会渐渐长大,大多数也会懂事,锋芒消失。

窦唯对王菲的影响很大,王菲在和福茂公司约满后,再也不与台湾音乐人合作。

许巍的风花雪月,汪峰的励志歌曲,被“摇滚原教旨主义者”否定,认为不属于摇滚,可在台湾人眼里,刀郎同样是摇滚。摇滚并不一定是重金属和愤怒。汪峰一听这个话题就说:“我写歌不是给圈内人听的,我的创作对象不是他们。披头士是最伟大的乐队,谁敢说他们是媚俗商业?就是因为他们太有名、太动听了。艺术家本人不能有追求销量的心态,但操作者不要有自欺欺人的心态,摇滚乐只有商业性奇高才能发展。”他会听取公司意见,剪掉长发,解开衬衣扣子,拍很偶像化的专辑封面。

郝舫也表示,只有当摇滚成为消费方式,才能向前发展。叛逆都是被消费消灭的,朋克不就变成了时尚了吗?许巍、汪峰把人生想清楚了,接受了很多唱片公司的条件,他们的创作没有以前打动人和妥协并无关系。生活上的妥协并不重要,国外乐队的主唱为了多写几首歌、多活几年,会每天严格计算吸毒的量,这本身就很摇滚。

“把摇滚弄成一个没人敢涉足的行业,我们应该反思。”郝舫说,今年是纪念摇滚20周年,可公众知道的仍是十几年前那些乐队——崔健、魔岩三杰、唐朝……哪怕出了那么多技术好的乐队也没用,从这个角度就要感谢滚石花大钱搞宣传,也不应该忘记魔岩唱片。

1997年,很多新锐乐评人和公司在广东开过一个会,为的就是跳过北京摇滚圈,推介外地新乐队,可结果并不理想。因为摇滚的春天已经过去了。■ 摇滚圈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