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端午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端午的“端”是随“午”给予的强调。我读到岳麓书社1996年修订再版,吴慧颖先生一本很有趣味的书《中国数文化》(第一版仅印1200册,再版也仅印了5000册),其中说到,数字“五”从“”字演变,本义就是交错。因交错在中,于是称“交午”。书中引林义光先生在《文源》中对“五”字解读,“二象横平,象相交,以二之平见之交也”。上下两横,一上一下,中间一个,正好表现阴阳相交。

“端”字本义为“正”。“五”为中,《易经·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为奇数,一三五七九,五数相加为二十五;地为偶数,二四六八十,五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是五十五。天地数之和都是五的倍数,它们的总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他们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但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有“八月端午”一条,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日,也称“端午”,引用张说说法,称是“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其实张说是拍马屁,借用了“端”字从“正”引申为开始的意思。“端月”“端日”分别是正月与正月初一,但八月端午就说不通了。

将“端”“午”的本义相加,就是“交错为正”,这个“正”是天地阴阳的交错点,一晦一明,端绪纷繁。这个交接点要做什么呢?现在谈节庆文化的学者用的第一条信息,都是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中提出要“蓄兰沐浴”,辟邪护生。考据源于宋人李编成的《太平御览》转引。其实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只有“蓄兰,沐浴也”,并无“五月五日”特指。东汉张衡在《论衡》中,倒是明确提出要在这天午时以消炼五石制成之器(其实就是铜镜)磨砺生光,作阳燧向日取火。三国谢承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提出“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为止恶气”。儿时记得长辈就以五彩丝线缠成一串三角,或制成网兜兜独头蒜成串挂蚊帐之上。到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才有“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粘米一名粳,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但这也是《太平御览》的转引,我查《说郛》所收《风土记》,并不见此段记载。当然,《说郛》所抄典籍往往是摘录而非全本,但《初学记》中所引,则只有“仲夏端午,烹骛角黍”八字。“骛”是鸭子,是“烹骛”、“角黍”,还是“烹骛角黍”?若“骛角黍”是粽子名称,又是什么意思呢?

粽子原名“角黍”,黍在北方是黄米,因此有人认为它先出现于北方。其实西晋南方的糯米也已称“黍”,崔豹的《古今注·草木》:“稻之粘者为黍”。而且周处原为吴人。

我相信“角黍”的原始之形像牛角。何晏集解《论语·雍也》的“犁牛之子且角”句时,就说因牛角长得周正,才用以作牺牲。祭祀用的酒器两头翘起,也如牛角。这周正的祭器迎合了“端”字。

农耕社会民俗最原始目的,应该都为顺天时地利而驱灾避祸,所以角黍最早就该是“阴阳争”时的祭祀物。至于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开始出现为屈原投江驱蛟龙之说,我以为是为“端正”而赋予的结果。屈原死于端午的说法本身就是后人赋予,后人认为他的绝命辞是《怀沙》,推断他死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但《怀沙》首句是“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孟夏”是夏天第一个月,农历四月,与仲夏端午无关系。除屈原外,另有纪念伍子胥、曹娥、马援等说,我以为都是这种因缘。端午还有赠扇之俗。唐人冯贽《云仙杂记》“洛阳岁节”称所赠是“避瘟扇”,与艾蒿、雄黄、桃枝一样为驱毒免灾。但《唐会要》中引唐太宗赠扇的说法,则说是“庶动清风,以增美德”,还是与端正有关系。

粽子究竟应该用什么叶包裹?《风土记》中说是菰叶,菰是茭白或者一种菌类,茭白叶无法想象能包粽子,显然有误。但古人喜欢将“菰”与“芦”用在一起,“芦”就是芦苇。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把菰改成了菰芦:“,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曰角黍。”但芦苇叶窄,粽子即使包成也极小。《续齐谐记》说“以楝树叶塞其上,以采丝缚之”,树叶怎样包裹?也难想象。到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普通竹叶太窄,需用箬竹叶。箬竹叶面青背淡,柔而韧,可用以编竹笠、做船篷,几叶相叠,粽子就大了。系粽子的绳,要是五色丝,入锅一煮就什么不是了。《本草纲目》中指出,有一种专门系粽子的“粽心草”,也就是“龙常草”。这种长在水边的草细如龙须,可用于编草席、草鞋、草帽。

端午还有有趣的说法,则是关于“守宫”的,说是端午午时捣专门喂以朱砂的蜥蜴,涂在女子臂上成红痣,就是“守宫”,可经久不灭,房事后才自然消失,以此检查女人的贞洁。这守身又联系着端正。端午捣“守宫”,《月令广义》载始于汉武帝。而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说,蜥蜴要喂满七斤朱砂,喂到全身鲜红。朱砂是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可入药。为什么要喂七斤?因为阳数七是女性生命的基数。以它试贞洁当然是荒唐事,但我读周作人《亦报随笔》中有“守宫砂”篇,将喂七斤朱砂解读成要让20厘米的蜥蜴长到七斤,“像大肥鸭那样大”,由此觉得这事不成。老先生也有读错古文的地方,多少就觉得也有些好笑。■ 端午

上一篇: 大牛市
下一篇: 盖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