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王总能度过退休危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4月2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80岁。女王的80年,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变故、变化最为丰富的80年。1926年,英国流行感冒,经济萧条,王室添了小公主伊丽莎白,虽然不是王位继承人,仍给国家带来了快乐。同年,乔治·格什温的音乐剧新作《女士,乖点》在伦敦莱斯特广场剧院演出,引起轰动。这部被评论家描述为“使用了新奇的、带有激烈切分,节奏迷人复杂”的音乐剧准确表达出爵士乐时代的精神,似乎暗示着英国王室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据说小公主的爱称是“丽丽贝特”,正好和剧中一个角色的名字一样。
祝福精神矍铄、还能骑马漫步的高龄君主“生日快乐”之后,接下来该讨论君主政体的去向了。多数媒体暗示,君主制得到人民的支持,最重要的原因是女王的勤心尽力。《卫报》的评论直率地说:“让我们祝她健康,感谢她所做的工作。但是,让我们现在就决定,在她离开之后,我们就埋葬这个可笑的君主制度。”还有舆论要求她尽快退休。按传统说法,君权神授,本没有退休一说,但毕竟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君主制的概念是不是也该变一变?
女王在位54年了。这期间,她养了30条威尔士矮脚狗,任命了5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听过9位首相汇报国事,听到过无数次类似上面的“退休”(意思等同于“退位”)言论。但女王总能安然度过危机,专注工作——2005年,女王参加了378场官方活动,出国访问48次。今年,女王已经出访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国内的官方活动也参加了82次。她不会轻言退休的。她要遵守加冕时在上帝面前立下的誓言:“我的全部生命将为国民服务。”
《观察家报》评论员玛丽·里德尔说,伊丽莎白公主从生下来就很乖,她来到人间后吃的第一口食物除了牛奶还有“责任”。那个年代英国的等级观念还很严重,但属于特权阶层的王室成员已经具备“服务民众”的思想。女王的祖父乔治五世得知英国最大的煤矿主达勒姆男爵克扣矿工工资,咆哮道:“换了你拿他们的工资生活试试看!”她的父母也教育她,社会给你的越多,对你的要求就越多。10岁,伊丽莎白公主收听祖父登基银禧纪念的广播后,说:“我要献身于为民众服务。”一年后,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逊位,目睹到父母的焦虑,伊丽莎白公主后来一直认为这位登基一年的国王缺乏对国民的责任心。
儿童们受到传统的英格兰教育:长大后要尽全力做事,不能怨天尤人,要忍耐宽容,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在电台“儿童时间”节目中发表演说:“我诚挚地对大家说,我们留在家中的儿童充满了乐观和勇气。”这样长大的伊丽莎白,用女王传记作者萨拉·布拉弗德的话说:“她从来没有错出过一只脚。”
王室传记作家威廉·肖克罗斯说,君主制比共和制更富有魔幻色彩,女王的继位也如此。她在树上还是公主,下了树即成君主。1952年初,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和丈夫菲利普王子出访英联邦国家。2月5日晚,他们下榻肯尼亚森林里一间修在大树上的树屋里。6日黎明,公主爬到树冠去看日出,这时候两头白色的鹰在她头顶盘旋。她的随从侍官后来说,他心里立刻产生了不祥的预感,也许罹患肺癌多日的国王乔治六世去世了。一会儿,从BBC的短波节目中,他们确定了消息,公主一行立刻回国。第二年的6月,伊丽莎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女王登基的时候,受到了时任首相丘吉尔骑士般的支持与呵护(肖克罗斯语)。那时英国尚未从二战阴影下走出来,伦敦等大城市遍布弹坑,食物匮乏,阶级对立严重。战后的第一任首相艾德礼开始建立福利制度,公众对政治家没有后来那么多的批评。大英帝国雄风尚存,女王环游世界可以不出帝国的疆土。不列颠还是一个绝对的白人基督教社会,只有来自加勒比群岛的3.6万名移民。1/3的英国人认可女王的君主地位,认为君权神授,那些不相信上帝的孩子在学校会遭到公开的批评。道德观非常强调责任和服务意识,提倡节俭、性克制。传媒尚在起步阶段,只有BBC一个电视频道,它转播了女王的加冕典礼。
20世纪60年代,女王遭遇第一次危机。60年代,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同性恋和流产合法化了,上教堂的人少了,摇滚乐、巴黎学潮、避孕药、超短裙、安迪·沃霍尔、嬉皮士、性解放运动来了。帝国的辉煌逐渐褪色,原有的殖民地是否会以独立国家的形式加入英联邦,承认女王为他们的元首?上流阶层不再享有特权,那么王室是否有存在的必要?1964年,女王遇到了第一位左翼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王室充满担忧,女王则很泰然。威尔逊尊重女王,视她为可以在一起商讨国是的元首,丝毫不在乎激进的内阁大臣议论他可能对女王磕头,恨不得在他背上捅一刀。传媒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具备侵略性和监督性。60年代末,也许是想让王室显得更亲民,女王允许BBC派出一个摄制组跟拍一年她的公务和家庭生活,制作出1个小时的纪录片。这是第一次对公众展示王室生活。
70年代是艰难的10年。经济大滑坡,罢工此起彼伏,民众对政府极为失望。1977年,女王在愁云惨雾中举办了登基25周年纪念典礼。工党政府的大臣们极勉强同意了举办庆祝活动。摇滚乐队“性手枪”那年发行了一张单曲唱片,歌中写道:“上帝保有女王,她不是一个东西。”有人说它唱出了年轻一代的看法,其实多数人对女王非常尊敬,连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一个例子是,“性手枪”的唱片封套上用了安迪·沃霍尔的名画,就是那幅女王鼻子上别了一枚安全别针的画。印刷厂的工人拒绝开工,抗议艺术家们辱没女王。
1981年,王储查尔斯和斯宾塞家族的小姐戴安娜风风光光地结婚了,很快生下了王位继承人。真正的危机开始降临。王子公主们的婚姻开始破裂。进入90年代后情况更糟。女王的4个子女有3人离婚。1992年更是不堪回首的一年。独女安妮公主率先离婚,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卫生棉条”电话录音被曝光,查尔斯和戴安娜分居。尽管民意调查女王的支持率仍然很高,但王室的威信摇摇欲坠。这一年,温莎城堡失火,媒体牵头引发一场“拒绝为王室支付修缮费用”的风暴。梅杰首相大发雷霆,批评公众极端缺乏同情心。过了几天,患了流感、发着高烧的女王发表了一个讲话,说为了回报公众,她将在夏天对公众开放白金汉宫。她还说到,没有一种制度包括君主制“可以逃脱给予它支持和忠诚的人的监督”。她的谦卑和尊贵又一次赢得了公众的欢迎。
戴安娜之死使君主制度前所未有地敏感起来。戴安娜被视作王室的受害者,她的死激起了人们心中的共鸣:对英国、王室的失望。戴安娜在巴黎身亡之际,女王、查尔斯、两位王子正在苏格兰度假。女王没有立即回到伦敦,引来了小报长篇累牍的指责、谩骂、猜疑。小报的情绪影响到戴安娜的弟弟,在葬礼上,斯宾塞伯爵毫不留情面地在悼词里斥责女王和王室。
女王和愿意公开所有情感的戴安娜完全是两种人。女王的一位朋友说,如果和女王谈论悲伤的话题,她就不知所措,要么转换话题要么逗狗玩。但这并非说女王不关心对方的感情,只是她那代人接受的教育是,表露情感是失礼的,即便是对待子女。悲伤更是“下层的情感”。
葬礼前一天,女王回到伦敦。白金汉宫门口聚集了很多人,她走下汽车,穿过人群,一边和人们交谈。回到宫里,她发表了一个电视讲话,赞扬戴安娜。葬礼上,她对着戴安娜的灵柩鞠了一个躬。葬礼之后,女王收到了数千封臣民的来信,表达对她遭受媒体攻击的同情。
两个月后,女王为庆祝金婚发表讲话。她表示,她清楚君主政体是有生命的,必须经常变化;“君主政体仅存在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的基础上”,人们对政治家的拥护反映在投票箱里,“然而对我们,王室,信息通常很难解读,还会因为顺从、花言巧语、与民众流行的观点相冲突而变得晦暗不明。但我们必须解读清楚”。
女王很有技巧地处理了至高无上的君主和首相之间微妙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固执己见,曾因为干涉政务受挫,就宣布要搬到澳大利亚去。从她之后,英国君主的政治权力体现在“向首相提出建议”,对首相的方案、部署,保有讨论、建议、警告的权利,仅此而已。她父亲对艾德礼首相的一些做法私下表示担忧,但公开仍支持他。女王和撒切尔夫人的关系,众说纷纭。撒切尔夫人强硬,绝不妥协,对煤矿工会的斗争实行严酷镇压。她从媒体上得知女王不支持她,难过得以至绝望。女王是不是真的这么想,很难说。不过撒切尔夫人下台后,女王对她非常友善。自认为激进的撒切尔夫人坚定地拥护君主制,有人讽刺她行屈膝礼时膝盖都支到澳大利亚去了。
女王从未接受过采访,她和首相们都谈了些什么,全部封存为秘密。布莱尔曾在女王的金婚纪念上说,这世上他只能向两个人说他喜欢哪个内阁成员,一个是老婆,一个是女王。王室传记作家肖克罗斯2002年任制片人,为BBC拍了一部配合女王登基金禧庆典的纪录片。女王在片中仍然没有回答任何问题,还要求背景安排在苏格兰的行宫。肖克罗斯感慨,保守秘密是女王应付媒体的诀窍,也让她成为全世界最有魅力的名人。她的克制、保密,归因于个人训练,在今天是稀缺的品质,建议名人们跟她好好学学。
今天,只有19%的英国人希望实行共和制,自1969年以来只上升了1%。肖克罗斯认为君主制消亡的那一天远远没有到来,君主制在英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改换体制只会造成国家混乱、分裂和痛苦。为什么人们又喜欢谈论取消君主制?也许乔治·奥维尔说得对。奥维尔在《狮子和独角兽》一文中写道,英国大概是唯一一个不以民族传统为骄傲的国家。“左翼各界人士总是觉得,当个英格兰人有点丢脸,应当蔑视每一个英格兰传统,从赛马到板油布丁。几乎每个英格兰知识分子都觉得,奏《上帝保佑国王》时立正比从教堂的济贫募捐箱里偷钱还要难为情。” 退休危机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