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房价的技术性问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一虫)

有关房价的技术性问题0

“房价该不该涨”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个技术活儿,一般人都忽略了,那就是“房价究竟涨了多少”。以北京为例。2005年的房价同比涨幅,北京市建委发布的数据是19.2%,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6.8%;2006年一季度,北京市建委称涨幅为14.8%,统计局则说是7.6%。如果统计局的数据接近于真相,个人认为房市相当健康,“房价该不该涨”只是一个伪命题。倘若采信北京市建委的数据,所有的潜在购房者肯定都会嚷嚷“房价太高,不该涨了”——没错,屁股决定脑袋,但统计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胡适名言,历史是小姑娘,怎么打扮都成。我的体会是小姑娘都很讲究,不会任你摆布。统计与历史大有关联,因为它只处理过去的数据,因为它远不如小姑娘有主见。在统计局、建委手中,房价涨幅被打扮成了完全不同的两副模样,原因据说是统计方法不同。北京市建委采用的是均价法,通过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对所有预售商品房的成交价格进行简单平均。统计局采用的是抽样法,对固定地点的房价进行定期抽样调查。理论上讲,均价法没有考虑到权重的问题,较不科学。打个比方,某一年北京的预售商品房集中在寸土寸金的三环之内,次年则在近郊的四环附近放量。那么,按照均价法进行统计,尽管三环、四环房价都明显上涨,但由于前一年均价基数偏高,当年均价的涨幅会很小,甚至可能是负增长。如今,统计出来的涨幅如此之高,原因之一是我们所假设的情形在几年前就已经走过了。这两年来北京三环内的预售商品房很少,主力楼盘多半处于四环之外,各区域楼盘所占的权重相对稳定。

表面上看,抽样法较为科学。但在操作层面上,它反而不如均价法客观,可能因为人为因素而得出扭曲的结果。它是考虑到了权重问题,却不容易确定权重的数值。比方说,三四年前,我们所选取的“固定地点”分布在各个区域,有的在二环内,有的在二三环之间,有的在三环外,有的在郊县。如今,三环内几乎没有新的楼盘,某些“固定地点”是不是要变更了?如果变更,往年的房价基数是不是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不变更,倘若该“固定地点”只有尾房在低价甩卖,或者再无新房出售,又该如何处理?这里头其实全都是“暗箱操作”,我们很难对统计的过程进行观察、评估。我寓居北京,与多数北京城区的居民一样,直觉认为2005年及2006年一季度北京市区房价的同比涨幅应该都在10%以上。我比较了解的几个四环外大楼盘(“固定地点”),一年多来的涨幅起码有20%左右。

在房价迅速上涨的背景下,还能不能购买商品房用于投资?我们得关注以下三组数值的匹配。首先是房价涨幅与居民收入涨幅及储蓄存款增幅的匹配。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加了16.5%。房价涨幅在10%之内可以获得有效需求的支撑。其次是房价涨幅、房租收益率与存贷款利率的匹配。4月27日晚,央行宣布调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房贷利率约为5.8%~6%。北京目前的租房收益率约为4%~6%。如果租房收益率低于存款利率(2%左右),房价涨幅低于房贷利率,投资性购房就不划算了。最后是土地供应面积、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住宅新开工面积等先行指标与房价涨幅的匹配。如果先行指标增速明显加快,房价涨幅也持续偏快,未来商品房供应量将大幅增加,需求量却可能萎缩,房价涨幅就会回落;反之,房价涨幅提升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三组匹配”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城市的功能半径。投资房地产与投资开店的共同点就是超级在意选址问题。建议不要考虑投资于主要写字楼聚集区一小时交通圈之外的商品房。以北京为例,它一直在“摊大饼”,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但是,这张“大饼”即将碰到极限了——公众的心理及生理极限。每天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要两三个小时,不知道你能不能扛住,我肯定受不了。届时,城区房价、租金会继续上涨,涨到留京指标大幅贬值为止。 技术性问题房价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