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得上与配不上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配得上与配不上0( 索朗旺姆 )

几年前,我去云南出差,听当地很多藏族女孩唱《青藏高原》,让我感到很吃惊,这些女孩基本上没受过专业训练,但唱得非常好听。她们可能没有李娜唱得那么专业,但是味道却很足,少数民族的民歌听的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味道。张千一创作的这首《青藏高原》,吸收了很多西藏民歌里的技巧,如果你没听到藏族歌手唱的话,大概单从曲谱上是感觉不到的。李娜也因这首歌为更多人所知。

再后来,我发现,很多歌手大赛上,歌手们为了给评委留下一个好印象,常常选择这首歌,而且唱得都不错。然后我发现,这首歌其实在演唱的难度上并不高,只是音域的跨度超过3个八度,跨3个八度的歌曲很多,对女歌手来说其实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仔细听过一些普普通通藏族女孩唱过《青藏高原》,对比李娜的版本才发现,其实要把这首歌唱出味道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在发音的部位和一些修饰性的滑音、颤音处理上,藏族歌手更习惯用他们的语言发声习惯来表示出来,这是很多汉族歌手学不出来的。

小时候听才旦卓玛唱《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并没觉得西藏民歌和别的民歌有什么区别,后来才知道,牧羊女才旦卓玛唱歌后掌握了不少发声技巧,很多原有的味道就没了。那时候像王昆、郭兰英等一大批民歌手都去音乐学院学习过正规演唱培训,结果各自的特点都慢慢没有了。

现在倡导文化的差异性,如果中国的民歌都跟彭丽媛、宋祖英唱的那样,估计也真没什么意思了。全国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一样可怕,所以,只能从那些民间的藏族女孩那里听到更纯正的西藏民歌。

事实上,西藏民歌蕴藏很丰富,有很多西藏民歌的唱片出版,但是如果仔细看的话,差不多就是那些经典老歌。后来听到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了一套西藏音乐纪实系列,里面有两张西藏民歌专辑,这套唱片大概是我听到的最原始风格的西藏民歌,显然,这些歌曲还没有被艺术化,它们跟《青藏高原》之间还差着好几个高原呢。

当然,民歌的商业化和纯正化之间是成反比的,也许,当你听到郑钧的《回到拉萨》前面的藏族女歌手的那段吟唱时,你觉得这声音没法再纯正了,但是当这段吟唱不停地放大,最终放大成一张专辑之后,它就不纯正了。这个吟唱的歌手叫索朗旺姆,她有一副浑然天成的好嗓子,这是我继才旦卓玛之后听到的又一个最动人的声音。显然,唱片公司是想把索朗旺姆打造成一个天籁之声,动用了豪华般的制作手段,来托住她的声音,以便让更多人能接受她。

和才旦卓玛不同,索朗旺姆感觉更现代一些,用现代的编配方式演唱一些民歌,这大概是现在很多制作人的思路,从美学上讲,这是一种平衡,同样是风潮唱片公司出版的《西藏大峡谷》,它在搞平衡的时候基本上是对西藏民歌纯粹化的想象,用民族乐器、自然声音的采样,试图把现代人对民歌的理解描述出来。而索朗旺姆的《歌自天成》则基本上是对民歌通俗化的表象而已,和《西藏大峡谷》不同,《歌自天成》还是以人声为主,所以,在制作上,自然就免不了变成流行歌曲式的手段,因为对索朗旺姆的平衡在于她的通俗而非艺术。

这让我想起了《阿姐鼓》,朱哲琴无论如何跟索朗旺姆比不了,但是何训田硬是把他对西藏音乐的理解变成了震撼的音符,他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平衡,尤其是对没有听过西藏音乐并对西藏人文有所想象的人来说。在《阿姐鼓》里,西藏音乐变成一种氛围、色彩。而索朗旺姆的歌本来就是选择的最流行的那种西藏民歌风格,不可能被解构成《阿姐鼓》那样,但是被恶俗成流行歌曲的样子仍然是一种丧失,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个制作人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只是《歌自天成》听下来感觉音乐托不住索朗旺姆的声音。

也许《青藏高原》已经不能代表西藏风格歌曲了,虽然索朗旺姆在对这首歌的演绎上和李娜有很大不同,真正能代表西藏民歌风格的是《金色的故乡》、《最美的姑娘》、《走出大山》,但是毫无想象力的编曲让这几首歌大打折扣。

国外有些制作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尽可能让音乐与歌声保持统一,即便用最现代的手法也能让人通过这种歌与曲的结合达到和谐。比如法国的《森林深处》在处理非洲音乐的时候就做得非常有节制,电子音乐与采样的结合,似乎这么做有违常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音乐的效果完成对原始音乐的想象,这二者之间是可以沟通的。虽然索朗旺姆这张唱片运用了摇滚、电子、舞曲和采样等很多手法,但是和她的歌声基本贴不上,这是当前国内音乐制作的一个通病。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广告里面的一句话:“盖一栋楼,能配得上科勒龙头的。”能配得上索朗旺姆歌声的编曲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