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十年大事记

作者:李鸿谷

(文 / 李鸿谷)

​“新闻调查”十年大事记0( 《地方病氟中毒调查》 采访现场 )

新闻调查的招兵买马

1996年,只有一般新闻节目的中央电视台急切需要一个深层次解剖社会问题的深度节目,瞄准的目标是CBS的《60分钟》,于是,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诞生。半年前的1995年12月30日,任《焦点访谈》制片的张步兵接到突然任务,筹备《新闻调查》,他拉到了《东方时空·音乐电视栏目》的制片王坚平,两人合作筹备,当时台里给他们的优惠政策是,可以任意从优秀栏目组挑选业务骨干,但是一个栏目只能拉一个人,夏骏、赛纳、王利芬、张洁等后来在节目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纷纷在此时加盟,而钱钢的身份是特约策划。

为了网罗更多的人才,他们不按牌理出牌,以开电视新闻业务研讨会的方式把全国各地的业务骨干请来——开会通知上注明不要领导,要业务骨干参加,与会者一切费用报销,结果花了18万元,相当于一台摄像机的价格。当时组里只有两台摄像机,当时做什么大家不知道,只知道拿《60分钟》说事情,结论是“我们要做中国的60分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人概括中国电视媒体发展呈现三大趋势,其中一大趋势是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就是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创办为标志。

​“新闻调查”十年大事记1( 2005年5月,记者敬一丹在《大营盘小学》 )

夭折的第一期开拍节目 《西古县村纪事》

距离北京不到200公里的西古县村因村干部贪污村民口粮而被村民举报,当时的编导张洁接到举报后,带摄制组去调查真相,这是筹备期的第一个节目。

​“新闻调查”十年大事记2

当时,张洁他们激动的是,一个贫困山村的农民已经开始依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知道用法律要民主。但因这个节目策划中,假设村干部有问题,于是,“挑衅性”的采访开始。很多段落还用了长镜头跟踪,拍摄了80盘的60分钟磁带,前后花了80天才剪辑好,结果这期节目夭折。

首播节目《宏志班》

​“新闻调查”十年大事记3( 王志 )

这是《新闻调查》开拍的第二个样片,叙述北京广渠门中学为救助成绩优秀而经济困难的贫困生而成立的一个班级:宏志班。这个选题能反映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当时还属于反映得很少的问题。虽然是小角度切入,但是调查人白岩松把现场调查、现场评论和编导夏骏对其理性的剖析结合起来,被评价为“做得很丰富”。

当时,《宏志班》作为《新闻调查》的样片参加9点档竞标,结果定在周五播出。1996年5月17日21点,首期节目开播。

“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1998年夏秋时,《新闻调查》提出,要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是《新闻调查》在做了《荆江抗洪三部曲》之后的口号。此前,栏目一直没有在“重大新闻现场”出现过,这次定下来的是做抗洪三部曲——三天时间内,他们既拍到了炸洪分坝的工作人员,也拍到了大量移民,因为不断驱车赶往现场,途中还遇见了从天而降的巨大火球闪电,当时被称为“经典镜头”,收视率奇高。在拍摄第六次洪峰通过荆州时,摄制组两天两夜没有睡觉,摄像伍杰还摔下了大堤。因这次现场采访完成,《新闻调查》开始涉足“新闻主战场”。

“一对一”专访样式的出现

1998年,赛纳制作的《从市长到囚犯》开始了“一对一”的专访样式,选择了原河南省鹤壁市市长朱振江来做专访,原因是他在监狱中写下了“忏悔书”。由于采访相对静止,画面中多次出现朱纠缠在一起的手指特写,还出现了大量空镜头。赛纳还要求灯光要有人物造型,开头和结尾则是朱穿过监狱的铁门。这样“一对一”的专访样式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命运变迁,也成为《新闻调查》一个独到的节目类型——之后,王志将这种样式应用得更加丰富,并据此成了《面对面》节目的雏形。

2000年,形成相对稳定的专家 策划班底

从1996年开始,《新闻调查》就有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陆建华、历史学者吴思等组成的专家策划。2000年开始,稳定策划班子形成,包括《中国青年报》的李大同、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展江教授,大家形成了固定的每周选题会制度,“他们是新闻调查的智囊团”。

2002年,一次没有结果的调查

《一个教师的意外死亡》讲述的是2002年4月26日湖南益阳市一个没有被侦破的案件,选题来自《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记叙这个城市一个好打抱不平的年轻教师李尚平突然被枪杀的事件。是否运作这期节目,制片顶着很大压力,因为没有定论的题材不知道怎样突破。

记者杨春和编导王剑锋赶去了解事实真相,但是各个被怀疑对象都很坦然,所有人都不能和杀人凶手联系在一起,而公安机关宣称,此案件很难侦破,最后大家找到节目的出路——思考一个仗义执言的年轻教师的死亡,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其和反腐败、当地教育基层个别领导联系在一起?这次没有结果的调查在《新闻调查》栏目开了先河。

2003年,“非典”报道中的作为突显

2003年5月17日,《“非典”突袭人民医院》拍摄组在北京人民医院解除隔离的当天,对该医院何以成为最大的传染源进行了深入调查。被彻底清理前,展现了医院的原貌——胡乱堆放的床,黑板上的病人名字。零乱的布置,更重要的是,把一家专业医院如何建立应急机制的问题展现出来。最让人震撼的镜头是:柴静采访人民医院急诊科朱主任,最后一句问的是:如果我们还经历一次“非典”,我们能不能打赢?朱说,如果还是这个样子,我们还是会失败。而镜头中护士坐在台阶上流泪说她去抢防护服的镜头。凭借“非典”报道,《新闻调查》再次创下了高收视率。专家认为,此时《新闻调查》已经不是在调查“非典”,而是在讨论中国的卫生应急体系。

2003年9月,“出镜记者中心制”确立

2003年9月开始,由于明确了记者独立完成报道的调查性报道的方向,《新闻调查》成立了以出镜记者为核心的主持人中心制,当时是以柴静、长江、杨春为三个制作小组,记者对选题有否定权,记者不愿做的选题,编导不能立项。这项措施和“新闻调查”栏目此前一些别的措施都让人吃惊:栏目编辑了《调查手册》,还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论证,这些都表示该栏目向着国际调查性报道栏目靠近的心态。

2003年12月,“新闻调查” “语录”出现

2003年5月,因为播出时间改变,新闻调查流失了2000万观众。而制片人张洁也在此时开始确定调查性报道将作为栏目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核心竞争力。反映禁毒所里卖淫现象的《阿文的噩梦》、尖锐的《农民连续自杀》等报道成为新的榜样。2003年12月,在一次《新闻调查》高级论坛上,制片人张洁给调查性报道下定义,也成为该栏目的新方向,现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会背诵这三条语录:“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第一,记者独立展开的调查;第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三,这种行为被掩盖。”

2005年,弱势群体报道首次 大量走上屏幕

在没有明确新闻事件的情况下,柴静在2005年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弱势群体调查,其中包括监狱女囚、街头流动的乞讨人群等等。这些人群都是首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调查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震动。柴静不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去做采访,她做同性恋者时反复强调:任何一种爱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