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德地消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有道德地消费0( Edun牌时装的宣传口号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服装系列” )

衣架无法承受的道德之重

突然之间,超市购物推车和衣架子变得沉重起来。

推车里装的除有清洁剂、食品、孩子的尿布,还有贫富差距加大、臭氧层被破坏、水资源被污染等问题;衣架上的衣服除了挂有价签,还有另一个小标牌,上面印着一句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于是,购物的过程充满了道德拷问,买哪一种商品也成了复杂的道德选择。但英国有150万人乐意在一件T恤衫、一块巧克力前思考以下问题:它在哪里生产?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它的成本多少?对生产者、动物、环境是否造成了伤害?是否有助于生产者改善生活?布料所用的棉花是否有机?印染使用的染料是否污染了水?……

这些思考者是讲伦理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他们购买的“有道德的商品”基本上分为四大类:有机产品、有公平贸易标签的产品、蔬菜、自由放养的禽畜。比如在高档商场出售的Loomstate牌牛仔裤,内里缝有一个标签:100%有机棉。这说明织出该牛仔裤面料的棉花产自土耳其,生长过程中没有施过农药、化肥,因此很环保。售货小姐会介绍说,这批牛仔裤在突尼斯加工生产,是海运到英国来的。注意,“海运”非常关键——海运对环境的污染最小,而空运因为燃油对臭氧层破坏极大。牛仔裤的价格很贵,一条要160英镑。有什么关系呢?其中一部分钱捐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用于保护厄瓜多尔的熊呢。

他们提倡讲求伦理道德的消费,即消费者运用自己的购买力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在他们看来,首先要对抗的是服装业中的不道德行为,这个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血腥味。以服装业最普遍使用的原料棉花为例,棉花种植业在全球农业经济中占到10%,按现有的种植方式,要使用在欧美早就被禁用的杀虫剂、除草剂、化肥,仅杀虫剂就用了全球的25%,带来温室效应、土壤沙化等环境问题。全球4亿棉农基本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多数不识字看不懂说明书,搞不清正确的药剂配制,也无人为他们培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杀虫剂使2万人急性中毒死亡,100万人慢性中毒,20万人服用农药自杀。真实数据也许更高。

有道德地消费1

棉花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的出口农产品。理论上,棉花赚到的外汇足以改善棉农的生活。事实并非如此。棉花的价格很低,中间商对棉农的盘剥却很重。下种前,农民要和中间商签一份收购合同,为此必须同意购买指定的种子和农药;如果没有足够的钱,中间商会帮助棉农从银行贷到资金,利息为10%,贷款在一年内还清。如果因为天灾歉收不能及时还贷,银行将没收棉农的所有资产。迫不得已,有的农民第二年继续种棉花;有的进城谋生,并没有挣到多少钱,反倒将艾滋病带回了家乡。

公平贸易基金会的执行理事说,服装业涉及的环节非常复杂,不可能每个过程都做到公平,他们计划从提倡种植有机棉花入手。种植有机棉花,收入可以增加50%,农药和化肥的投入则会减少40%,且能得到20%的补贴。服装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因而极力抵制,他们认为采用有机棉花会提高成本,造成服装价格上涨。实际上,比如一件T恤衫,棉农的收入只占到零售价格的4%~5%,如果改用有机棉花,多付给棉农20%,T恤衫的价格不过增加了1%。对富裕地区的消费者来说,这点钱算不上什么,可对棉农来说,就是生存和灭亡的问题。于是,衣服和道德挂上了钩。

蓝莓具有了让你产生愧疚的力量

自去年以来,“做有道德的消费者”在英国成了时髦。据英国合作银行的报告,2005年,英国消费者在有道德的商品和服务上花了258亿英镑,比2004年增加了15%。其中用于购买有道德的食品11亿英镑,占食品市场的5%。Innocent牌果汁卖得好,因为它是装在可回收塑料瓶中的。在伦敦最时髦的高档商业区肯辛顿商业街上,即将开英国第一家大型有机食品商场。据玛莎商店的调查,其1500万的消费者中75%在购物时会考虑到道德和环境问题。有道德的商品种类多了。今年3月,零售巨头Sainsbury’s订购了全球最大的一批公平贸易的棉制品,玛莎也推出公平贸易的T恤衫、袜子。有道德的棉制品要比一般商品贵15%以上,但很受欢迎。4月初,超市集团Waitrose公布,他们的有机食品、公平贸易组织农作物销售量上升了20%。旅游业也在提倡“道德”。旅游宝典《孤星》、《Rough Guide》在最新的一版中号召读者减少长途飞机旅行,尽量搭乘火车,在目的地多停留,以保护环境。售价17795英镑的丰田Prius电动系列轿车由于零排放大受欢迎,在英国已卖出数千辆,也就不奇怪了。

在英国的消费者中有一句话:跟着波诺去购物。U2乐队主唱波诺热心慈善事业,是有道德消费的先锋。他认为不能一味要求消费者有道德,社会首先要改变做慈善事业的方式,应该借用商业的力量来弘扬道德。这样的观点和做法很有人情味,博得了英国消费者的极大认同。他说:“物欲和道德是矛盾的吗?在我们享受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改变世界?我和我的商业合作伙伴认为,可以。”不久前,他成立了“红色”公司,和美国运通、阿玛尼、Gap、匡威4家大公司进行合作。他和运通联手发放红色信用卡,持卡人的每一笔消费中有1%流向了他组建的全球基金组织;如果一年消费超过5000英镑,捐款比例升至1.25%。在后三者的产品上有“红色”字样的标签,表示售价中的一部分捐给了全球基金组织。所有善款用于非洲结核病、艾滋病、疟疾的治疗。这是双赢的做法。

今年2月纽约时装周上,波诺的妻子Ali Hewson发布了Edun牌时装,宣传口号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服装系列”,希望把伦理道德带进高端时尚业。Hewson在发布会上说,10年来非洲的服装工业一直在衰退,Edun服装的收益用于恢复撒哈拉地区的服装制造业。

消费道德成为一种立场,一个标识。以新潮、年轻形象示人的保守党新任领袖大卫·卡梅隆说,他在诺丁山的家中安装了风力发电机。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说,将对大排气量汽车加收每年210英镑的道路税。酷玩乐队的克里斯·马丁,常常在手臂上用圆珠笔写支持公平贸易之类的句子。也有年轻的妈妈因为买了女儿喜欢吃的蓝莓而愧疚,因为它们是从智利空运过来的。

双重的道德标准

追求道德,是要多花钱的。购买有道德的食品,账单上会多出12%的金额,如果全部选择有道德的有机食物,则要多花25%的钱。花钱,为很多人买来了良心上的安宁。但是,在消费成为信仰,人人都是拜物教徒的现代社会,怎么能保证自己一定具有消费道德?

《零售商》杂志主编朱利安·亨特表示质疑:“哪里有什么消费道德?消费者天生就是不道德的。一方面,农民发展有机农业,公平贸易介入到主流消费文化中,消费者也在重新认识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商家又必须考虑到消费者希望买到最划算商品的心理。这一周我们买了一辆本田hybrid环保汽车,下一周却又会搭乘Easy Jet的廉价航班飞到欧洲大陆过周末,为拿到了最便宜的机票而洋洋自得。这时谁还理会消费品出自哪里?是不是符合道德要求?”

设想中的道德生活在现实世界很难实现。时装设计师斯泰拉·麦卡特尼一直排斥皮草,坚决不在自己的设计中使用动物毛皮。但她的大东家Gucci可是以皮草和皮具起家的。市场占有量很大的有机食品品牌Green & Black’s被吉百利收购了。著名的愤青设计师凯瑟琳·哈姆耐特,“拼命”按照道德标准生产Katharine Hamnett系列服装,全部采用有机棉花织成的棉布,运用低冲击印染技术,用回收材料制作扣子、包装,最后以失败告终。一个邮购服装品牌People Tree,宣称是小规模生产以保证采用传统但环保的技术,支付工人合理的工资,结局是该品牌服装标本的功能大于实际可穿的功能。

每个人,包括消费者,对消费道德实行的都是双重标准。耐克,自豪地宣称他们用的有机棉布越来越多,却只愿意付给印尼的工人一天1.1英镑的工资。H&M,部分销售收入捐给水资源保护组织和儿童权益机构,但严禁孟加拉的工人设立工会,与工人也不签合同。消费者,看到时髦杂志推荐名牌服装的拷贝版,立刻忘了它们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血汗工厂。Tesco超市每周卖掉5万条3英镑的牛仔裤,买牛仔裤的顾客,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他们会购买公平贸易组织的食品,仔细检查标签和产地。然而,3英镑的牛仔裤却不会刺痛他们的消费良心。一方面,我们在打击便宜的、大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另一方面,又提倡便宜的、大工业化生产的服装。

为道德商品多花了钱,与其说是为了环保、向第三世界国家农民表达同情,不如说是为了赶时髦和炫耀。环境问题顾问罗杰·里维特指出,道德如今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里维特出席朋友的家宴,主人特别说明菜里的土豆来自时髦的Fresh & Wild杂货店。这个店里的蔬菜是农民用传统方法种植的,价格非常贵。还有Green & Black’s的巧克力,价格是吉百利的2倍以上,却比后者卖得好。买的人大概是看了它登在时髦杂志上的广告,还有它颇为高雅的棕色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