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升6米的“外滩复兴”想象

作者:贾冬婷

(文 / 贾冬婷 王恺)

​顶升6米的“外滩复兴”想象0

将“顶升”进行到底

“音乐厅可以平移、提升,外滩为什么不可以?”2003年,成功平移上海音乐厅为美国实用动力公司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轰动效应,其中国区总裁潇然头脑中随之开出长长的列表,从屈居一隅的兰心大剧院、上海大世界等单体建筑,到外滩整体建筑群。

最初的想法只是音乐厅的一个翻版。音乐厅的第一步是平移66.46米——将人民广场和音乐厅自身都在空间上解放出来;第二步,提升3.5米,底下增加了一层做空调、机电、通讯之用。潇然认为,外滩建筑群也可以如此这般,先平移100米,加大广场面积,再顶升6到7米,增加两层商业和停车、交通功能,唯一的不同只是,建筑数量要从1增加到23。后来,因为平移对后排建筑影响太大,遂改成只将建筑群顶升。

技术问题似乎是最不成问题的。潇然对记者说,“顶升”的原理是在建筑物底部放入ENERPAC高压液压缸,结合ENERPAC同步控制系统,对顶升的力量和建筑移动的距离实行双向同步控制,从而一步步将建筑物平稳顶高6到7米,直至与防汛堤成水平面的位置。潇然做了调查,外滩23座建筑中仅有3幢大楼是顶升难度较高的砖木结构,两幢混合结构建筑,其余是比较牢固的钢砼结构大楼12幢,钢框架结构大楼5幢。与砖木搭建的穹顶结构、舞台和观众席轻重不均的上海音乐厅相比,顶升的难度小很多。

3年后的今天,潇然称之为“外滩复兴计划”的这一大胆设想激起第一轮冲击波,从媒体的惊叹,到建筑保护学者的忧心,到更广泛层面的争论。华高莱斯地产咨询公司总裁李忠置疑:“这让我想起一句谚语,‘一个人是锤子的时候,会把其他东西都看成是钉子’,‘顶升’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吗?”

​顶升6米的“外滩复兴”想象1

将外滩还给市民生活

潇然随手拿起一张照片给记者看,透过雕花窗棂,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这是从外滩某栋建筑的一层往外拍的,看上去,与任何一条大马路有什么区别?”

​顶升6米的“外滩复兴”想象2

“外滩就是一条拉链,它把城市的外部文化和内部文化连接在一起,而现在看上海,它只有拉链的一半,另一半就不知道去哪了。”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马清运认为,“外滩现在除了给那些银行提供了一个有历史感的地址、给外地人提供拍照留念的地方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应该实实在在介入到上海人的生活格局中,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外滩再漂亮也是白搭。”

“将外滩提升至与防汛堤同一平面,重新铺设水平面,将交通组织转入地下,这样一来,从外滩建筑里看去将可以重新看到黄浦江,还有江边悠闲散步的人们。”潇然拿出第二张照片,从二层楼高处往外看到的,也将会是顶升后看到的景象。他说,这一设想的初衷,就是让外滩回到市民生活,重现解放初期亲水的景观。

“外滩确实存在景观、交通的问题,但‘顶升’设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吗?”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总建筑师邢同和指出,“这对一栋建筑是可能的,但对整个历史建筑群,要面对的现实就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个综合系统。比如,第一排建筑提升,道路跟着提升,那么,就会与左邻右舍形成高台阶。第二排、第三排建筑怎么办?南京路怎么办?”

邢同和是1991年外滩改造的主持者,在那次改造中,沿江的中山东一路扩宽至10车道,防汛堤加高至6米,在江边辟出高高的“风景带”,站在上面,视线上可以一边看到江水,一边看到历史建筑。但这样一来,外滩建筑群与江水被车流滚滚的大马路隔开。

“将防汛墙做到6米,当时主要从安全角度考虑,选择了最保险的千年一遇。解放初期标高是平的,能亲水,但南京路、九江路被淹了好几次。”邢同和对记者说,“这么做,安全和景观是有矛盾,当时在堤坝上开了几十个圆弧,让游人靠近江水,里面做了槽,一旦洪水来了,可以把挡板放上去挡住。”他说,“我这几年也一直在想,能不能将黄浦江段的防汛堤完全做成自动的?因为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千年一遇的洪水,平时堤完全可以降两三米,大洪水来了,再升上去?这在技术上是可能实现的。”

在1991年的那次改造中,邢同和还将中山东一路路面扩宽一倍,增加了它作为交通要道的通行能力,并在沿江做了一层停车。但十几年过去,交通和停车已不能满足需要,外滩日益成为难以通行又难以停留的尴尬地带。参与了上海“十一五”规划的孙元欣对记者说,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外滩的交通改造方案,将地下通道打通,设计为车辆行走,而人行道全部改在地面,“人在地上走,车在地下行”。但是外滩的困难是,地下管线复杂和地面下沉严重,两者都是不能轻易动的。按照上海市建委地下规划处一位专家的说法:“上世纪20年代的煤气管,30年代的电话线,40年代的热水管全部在下边埋着,你挖挖试试。”据透露,另一种解决方案是,把附近某栋新建大楼拆掉,改成停车塔,但具体拆哪栋,怎么改,还没确定。

一笔稳赚不赔的账?

潇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认为,凭空多出一到两层、十几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对政府和投资者来说,可以带来很高的直接利润。

“顶升一幢建筑要花费2000万元,即使23幢同时顶升,也就4亿多元;加盖两层的建筑费用,约为14亿元;马路上加盖顶棚的费用约在1000万元以下;再加上施工期间给相关单位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合计成本大约为30亿元。

“再来看收益。外滩在上海寸土寸金,其房地产价格目前每平方米约5万到6万元,23幢建筑加盖两层,涉及的新增建筑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其销售价值估算可达70多亿元。如果只租不售,参照附近南京东路的租金,每年也可以有30多亿元估算的租金入账。这么算来,只需一两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我所了解的外滩,这样一个想法简直比零还低。”外滩3号执行董事刘恩沛说,“在连换一个门把手都要批准的历史建筑里做这么大的改动,纯粹是冒险。这么一来,外滩就变成迪斯尼乐园了。”

外滩18号市场总监李永年也指出,因为外滩是河沙堆积出来的,地质一直在不均匀沉降。拿18号来说,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沉降1米,现在每年沉降近1厘米,以至于2002年改造时,都不敢下挖停车场。

“从商业上看,算法也有些一厢情愿,实际的回报与成本相差太远。地下不可能作高档零售,没有品牌愿意来。也不可能作超市,这样就像‘上面穿红衣,下面穿绿裤’一样不伦不类。”李永年说,“退一步讲,如果商业收益这么好的话,也可以直接在地下做商铺啊,为什么要先抬高再填充?”

“不是规模大了,就有收益。外滩是稀缺品,其商业不在营业额,而在标志性,在于它是外滩。”李忠说,“顶升后,外滩还是外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