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琅忠奸之辨 ——电视剧引起的历史讨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施琅大将军》播出后在网络上引起激烈争执,而且呈一边倒态势,指责央视为什么会把一个汉奸作为正面角色。当“新儒家主义”的代表之一陈明向媒体表态,他是该剧首倡人后,矛头更是对准了他,陈明的一个朋友称他是“活该”。就连《施琅大将军》的制片人郑文昌都对记者说:“陈明的处境很难,你不要去采访他了。”
言辞最激烈的那部分人被称为汉族主义者,一些写时评的作者说,这次很齐心的,自由派也表示对该剧不能接受,“新儒家”的倡导者蒋庆也认为,施琅两次投降清朝,不是正人君子,失掉了名节,违反了儒家义理的原则,所以没有谈论他的必要。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施琅是个很不起眼的历史人物,对他的了解来源只有两个渠道:教科书和《鹿鼎记》,教科书里他是与民族英雄作对的降将,武侠小说里他是被韦小宝欺压的清官。到底哪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呢?让评论界更为愤怒的也许还在后面,已经有专家建议把施琅当年劝皇帝出兵台湾的奏折收进课本。
施琅和郑成功的关系
让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失望的应该还有老百姓的态度,就在电视剧播出期间,福建泉州地区的中小学生同时为郑成功和施琅扫墓,在当地报纸中,他俩一个是盖棺定论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政治家、军事家”。在临海的厦门,郑成功是被神化的人物,除了他的英雄身份外,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保障船只出行安全,出海前水手都要祭奠他,全福建有150多处郑成功的祠堂。在俩人共同的故乡泉州,施琅拥有同样崇高的地位,当地有个传说,施琅去拜关帝庙,他一磕头,关老爷的塑像都站起了身,不敢受此大礼。要知道,关羽在汉人心中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这个传说也证明了施琅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施琅大将军》的导演宁海强在拍摄期间就听到不少这样的故事,他含蓄地把施琅概括为“一种英雄”。
(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剧照 )
为什么沿海人不认为施琅是汉奸呢?原因很多,平定台湾后康熙和很多大臣都不愿孤岛悬在海外,认为统治台湾需要的人力物力消耗过大,想放弃领土,甚至有大臣主张再送给荷兰人。如果这办法实行,台湾人必定要放弃家业北迁,施琅力谏后台湾得以保全。周边渔民因此生活得到保障,对他感激涕零。施琅的儿子施世纶被康熙御口封过“江南第一清官”,他的生平被演绎成传奇《施公案》,在几百年的评书里不断被充实、扩大,成为人民心中的好官。闽人最尊崇的神仙——妈祖也是因为施琅才兴盛起来。据说,施琅在平台过程中多次得到妈祖护佑,诸如找到淡水、海上风向突变这些异象都归于妈祖显灵,后人尤其是商界对妈祖极为信奉。台湾的生意人工作前必定要拜过妈祖,就像香港黑道人物和警察都要拜关公一样。有人说陈明拿实用主义来解读历史,对于老百姓也未尝不是一样,维护他们利益的就会被歌颂,至于名节,那是历史学家关心的事情。宁海强也说:“谁给老百姓好处,他们就感激谁。”如今施氏是泉州第一大姓,施氏宗亲会规模相当庞大,每三年都会举行认祖归宗的活动。
两次降清是施琅一生最大的事情,宁海强认为:人不能一生下来就一心为公,总有质变过程。施琅第一次降清是跟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郑成功为了抗清,忍痛让老父被清政府处死,他忠孝不能两全时,先忠后孝,符合了儒家观点。施琅和他恰恰相反,为了家仇,和郑成功成为死敌。在史书记载中,郑成功是有少年血性的人,他脾气急躁,会以杀立威。他才活了39岁,就和这脾气有关。他的儿子郑经与乳母通奸生子,郑成功一怒之下,下令处死儿子、乳母、所生孙子,甚至包括郑成功的妻子董氏,因为她教育不当。可郑经深得军心,将士们抗命不从,郑成功气急攻心下猝逝。在施琅事上,他也是如此。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前,郑、施二人为救不救南明朝廷起了矛盾。郑成功兵败归来后实行掳掠政策,抢夺妇女,施琅第二次和他发生争执。再加上施琅性格和郑类似,冲动、恃才自傲,两人为了杀一个亲兵终于闹翻。
郑成功下令逮捕了施琅及其父亲、兄弟,居然让施琅逃脱,施琅派人向郑请求讲和,郑成功再次派人去刺杀他,失败后,郑成功杀了施的父亲、弟弟,施琅在不能藏匿民间的情况下向清朝投降。而后以13年的低调处世,求得报仇之机,后来他的家族中有70余人被郑经杀掉。
为私仇还是为统一
有些人把施琅和吴三桂等同,认为有了歌颂施琅的电视剧,也会有为吴三桂、汪精卫平反的作品。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有理由的,那些猛烈批评施琅的人如果易地而处,未必会有为汉人尽死节,送到郑成功面前任他宰杀的勇气。施琅的软肋在于道德评判,这个道德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系统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比父大,但在今天,亲情多半会战胜忠诚。一些持相反意见的人也认为,郑成功不能代表南明朝廷,施琅平台也就谈不上背叛先帝。他攻打台湾时,清朝已经统治多年,如果施琅算作汉奸,在清朝做官的汉人都可称为汉奸。
电视剧中,对施琅有一定拔高,例如他和康熙对统一的认识太过超前,这也是为人所诟病的。施琅早在开战之前就在奏折里提出“四海归一、边民无患”,但清廷当时有三藩和边境之乱,根本无心顾及一个小岛,康熙也确实想过放弃台湾。后来施琅抓住了郑氏是明朝的星星之火,为维护政权稳定的理由,才打动了康熙。这也是施琅得到恶评的原因之一,觉得他攻台的目的在于报仇。宁海强的解释是,仅凭私仇,施琅是不会得到方方面面认可的,他在处置郑氏后人上表现得很大公无私。占领台湾后拜祭郑成功,没有为难过郑氏族人,在此事上做得很漂亮。
制片人郑文昌在2003年邀请作家北村作编剧,创作了纪录片《施琅》。2004年,开始着手电视剧的本子。第一稿审查时被毙掉了,因为肯定了施琅,郑成功的位置就有些微妙,作为民族英雄的他一向是完美无缺,中国历来非黑即白,好人永远不犯错误,两人的关系一纠缠就麻烦了。郑文昌的解决办法是,电视剧只讲述施琅在台湾打仗的这4年,至于他和郑成功的纠葛,一点也不涉及。主要强调施琅在统一台湾上的贡献,“学术界一向对施琅有两派观点,他是不是汉奸不是我们要谈的内容,只是记录下一段值得回顾的历史。”郑文昌说。
宁海强也表示,肯定施琅并不是要否定郑成功,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是不可动摇的,施琅攻台时郑成功已经去世多年,这也避过了反映二人矛盾的尴尬。在剧中,奸角是冯锡范,金庸小说中他也是大反派,害死了韦小宝的师傅陈近南。历史上冯锡范是主战派,他主张和日本联合起来,自立为王,把台湾分离出去;陈永华(陈近南)是主和派,主张接受清廷的条件。起初郑经向康熙提出的条件是像朝鲜一样称臣,但是独立王国,康熙不同意,认为等同于朝鲜就是默认台湾独立。“三藩”之乱后,康熙提出了最优厚的招抚政策:“不登岸受制,不剃发易俗,不改换衣冠的优厚条件下称臣归来。”可是郑经接受了冯锡范的意见,最终不免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