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塔的阴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江川谰)
在白塔的阴影下。这是小时候读过的一本书的一个章节标题。一本显然很少有人会提起的书,我曾经反复读过,是因为书中的文体特别,不同于主流叙事的方式。加拿大的文幼章的传记,英文标题是Rebel out of China,白色封面上有一枚红枫叶。一个中国抗战和内战时期的传教士的故事,一个和平主义者的经历,书是他历史学家的儿子给他写的。里面有很多照片,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父亲买这本书的原由是,他和书中的主人公文幼章一样,出生并于乐山长大。文幼章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和他类似。文曾经在重庆的著名的求精中学任教,他小时候差一点也进了这个学校。抗战期间,联大迁居昆明,武汉大学迁居乐山,父亲经常见到这个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戴的校徽,这个标志武大现在还在用,父亲送我上大学时惊奇地发现了这一点。十年前的夏天,我和先生去乐山,看见了这座书中提到的白塔,也看到了文幼章的故居。
传教士的孩子,在乐山学会了流利的四川话,传教,帮助周围贫苦百姓,在华西协和大学教英文,后来做张群和刘文辉的英语老师,与共产党高层也有接触,跟龚澎是好友,借助这种身份为中国争取国际援助。儿子文忠志也在中国出生,内战爆发时离开中国,后来成为加拿大著名的亚洲问题专家。
乐山当时可能传教士众多,我对这段历史不了解。我的祖父曾与一个法国人,多半也是传教士,合开了一个葡萄酒厂。我一直纳闷,四川并不是适合葡萄生长的地方,这个酒厂不可避免地破产。这个流落在中国西南内陆的法国人,在那个年代要回到自己国家的希望多么渺茫。他固执地想复制自己家乡的美味,一个乡愁的牺牲品。
幼时漫长的异国生活极易被当地同化。美国作家约翰·赫赛,也是出生在中国天津的传教士之子,说自己在说英语以前,只会说中文。为自己父亲一代在中国的传教士写过一本小说。同为传教士之子的《时代》的创始人亨利·卢斯,在中国长到15岁,也是有着浓重的中国情结,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杂志上,中国报道占了不少篇章,为中国抗日争取到了不少同情。赛珍珠就更不用说,她在中国待的时间更长,据说她写小说时头脑中首先出现的是汉语,再落笔为英文。晚年的自传叫做《我的两个世界》,前半生的中国,后半生的美国。妙的是前面两位熟悉中国生活的传教士之子,都一致地不喜欢赛珍珠的中国小说。尼克松访华后,70多岁高龄的赛珍珠想到中国访问,因曾写过歪曲和反对中国的小说被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