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子银行·Sperm Bank
作者:鲁伊39岁的凯丽(Karyn)是个标准的纽约白领骨干精英,上星期,她成了《纽约时报杂志》的风云人物,缘由是她的一个决定:在相了100多次亲之后,凯丽删掉了自己在两个著名网络约会网站上的全部用户档案,离开了那个不愿意和她一起生个孩子的小男朋友。她花3100美元,从精子银行买下一个男子捐献的8组精子,然后检查身体,戒掉酒和咖啡因饮料,努力工作,多多攒钱。这个链条的终点和高潮,将会是人工授精、怀孕和单亲母亲。
尽管在统计数据上,目前还无法把凯丽这样自愿成为单亲母亲的大龄未婚和迫于无奈独自抚育婴儿族们区分开来,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前者的队伍正在迅猛扩张中。美国国家人口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从1999年到2003年间,年龄在30到44岁之间的美国未婚女性生育数增长了17%,年龄在15岁到24岁的却减少了近6%。这个数字起码透露了一点秘密。至于全美最大的精子银行“California CryoBank”,单身女性简直就是它的提款机:2005年,这家精子银行向这群顾客卖出了9600份精子,占全年营业额的1/3。
最早的精子银行出现于1964年,但让它名扬天下的,还是1980年“Repository for Germinal Choice”(生殖选择库,简称RGC)的开张。靠发明不会碎的塑料眼镜片发家的美国验光师罗伯特·克拉克·格拉汉姆(Robert Klark Graham),不知从哪里来的灵感,预感到整个人类正在面临一场恐怖的退化,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一个捐献者全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至少是体育明星、商界领袖——的精子银行,这样才能保证天才的基因世袭罔替。
别说,这个主意还真吸引了不少人。博弈论的提出者约翰·纳什(John Nash)就曾经表示过愿意捐献自己的精子——可惜,他有神经分裂症。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被人誉为“电子时代之父”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却的确为这家精子银行献了身。在他生命的最后25年中,这位晶体管发明者就干了两件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此系其一,另一件事是大力鼓吹禁止穷人和黑人生育子女。另外,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者乔纳斯·萨克(Jonas Salk)据考证也在献身者之列。
由于RGC采取匿名捐献制,还有哪些诺贝尔奖得主参与了这个项目,至今还是科学界津津乐道的八卦之一。不过,鉴于直到1999年RGC倒闭,在所有200多名人工授精出生的儿童中,只出了一个智商180、2岁会用计算机、5岁就看《哈姆雷特》的神童,而且还颇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趋势,估计就算有人当初满怀热情参加了,这会儿也心里犯嘀咕,还是别留下这话把儿为好。
RGC的倒掉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还是一个健康漂亮的胖娃娃来得更现实更有保障。更何况,现在各家精子银行打破头争夺的顾客,早已不再是传统上那种年过40、膝下无子的中产阶级夫妇,而是那种随时随地可以为一个新款LV皮包拍下几千美元、但内心对孤独和衰老恐惧至极的单身大龄女白领。对付她们,卖相不好,哪儿行?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在美国,大多数精子银行不会接受身高低于1.75米的男性捐献者——也就是说,连帅哥如汤姆·克鲁斯(他只有1.7米,还是官方数据),也会因身高不够而被拒之门外。
其实,如今的精子银行之所以备受欢迎,诀窍不过“确定性”和“方便”这两条。在精子银行的网站上,捐献者的身高、体重、人种、血型、职业、爱好、性格,一应俱全,详细到可以同FBI的秘密档案相媲美,大可萝卜白菜各取所爱。而为了确保精子的安全可靠,几乎所有大型精子银行都提供各类遗传疾病、传染病、性病的预先筛查。为了保证提供的精液中绝对不含HIV病毒,通常需要捐献者捐献精液6个月后再次通过艾滋病检查,精液才会被挂牌出售。在网上完成购买精子的交易,更是容易得“和买一双鞋没有太大分别”。一份质量上乘的精液售价在200到400美元之间,运费大约100美元。然后所要做的,只是找个妇科医生,在排卵期将冷冻精液注入子宫。
想想找一个合适的男伴是如何之难,找到了,又未必愿意当爹,愿意了,他又未必行——不育症的发病率本来就在逐年升高,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又雪上加霜,说空气污染和臭氧增加会显著减少精子数量——就算是所有条件都满足,还不能保证他会不会跟你离婚。美国的离婚率高达1/3,通常,女性都会扮演带着孩子自己过的那个角色。一项调查显示,同人们想象的正好相反,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反而比父母离异不得不随一方居住的儿童更少出现青春期叛逆问题。如此看来,趁着还没变成超高龄产妇,先高效率地解决生育问题,从经济学社会学上,似乎都有百利而无一害,难怪一个个精于计算的白领精英们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