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最低工资0( 无穷供应的劳动力资源才是现在被动局面的根源 )

在珠三角旅行,最使人震惊的是那里的城中村,六七层的楼房像苗圃里的树苗,密植在一起,植株间连通风的缝隙也不留。离开城市走到乡间,不料那里的村庄也是如此,北方农家的院落在这里变成了水泥桩,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只有拼命地向天空生长。珠三角之所以有今天的经济奇迹,全靠廉价的土地资源,政府以近乎免费的土地吸引“三来一补”的外国资本,向全世界推出了极具价格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成本优势里另一个资源当属民工,在几乎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报酬下,创造了中国奇迹。

这样的地方,给人的联想是缺乏后劲——资源已经彻底用尽,没有半点储备了。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地价上涨,对民工的涸泽而渔也到了尽头:持续的民工荒正使这一地区饱受缺工的影响,据说已经有5%的企业因为劳力紧缺倒闭了。解决民工荒唯一的办法是增加工资,去年,广州市把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684元,深圳关内关外的每月最低工资分别上调到690和580元,东莞和南海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至574元,升幅近30%。30%的升幅意味着什么?对工人,10年没有加薪后,因为当地很多企业都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发薪,这30%的上升仍不能带来超出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对企业,却可能是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棵稻草。一家为美国生产家具的企业,一年前还有10%的利润,加薪后,利润降低了一半,变成了5%。据说,在决定提高最低工资的时候,地方政府和厂商都极力抵制。

最低工资仿佛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早有报道说,中国的纺织业利润率只有2%~5%,只要汇率稍有变动,就将抵消出口纺织品的利润,今年纺织品的出口状况看来也的确如此,截至2月21日输欧10类受限纺织品的欧盟海关平均清关率为6.27%,而截至2月21日美国海关的21类纺织品平均清关率仅为3.41%,上海口岸1月输美纺织品出口较去年同期减少1亿美元,降幅36.9%,其中降幅最大的为化纤制针织衬衣,下降72%。纺织品出口似乎走入瓶颈,但这些,又不完全是工资成本上升的影响,因为统计显示,1月份上海口岸输美受限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平均价格上扬,价格指数高达113.1%,其中,棉制女裤出口平均价格上涨21.6%;棉制针织或钩编的T恤衫、汗衫、背心出口平均价格上涨80.4%;化纤制男衬衫出口平均价格上涨11.4%。如此高的价格上涨,显然不能全部归咎为工资成本增加,人工在一件产品中的成本只占到10%到15%,即使增加一倍也不会使价格推高一倍。玩具厂面临的困境也是如此,近年我国玩具出口乏力,很大原因是外国玩具转型,绒毛填充玩具销量下降所致。

不错,工人对工资、住宿、饮食、劳动环境、劳动时间等各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企业不思进取,靠压榨民工,享受所谓“无穷供应的劳动力资源”才是现在被动局面的根源。所谓“三来一补”,就是利用香港的国际贸易港的优势对外接单,再在珠三角加工,赚取人工、原料、地租等成本差价的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等生产方式及销售方式的企业。因为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来”自外面,自身没有核心技术,可以想见利润空间相当有限,以一件在珠三角加工的国际名牌衬衫Hugo Boss为例,在美国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的零售价是120美元,其中各级经销商和品牌拥有者赚了108美元,占90%,接受订单生产的中国制造商只赚取了12美元,占10%。而多数时候,中国的制造商们还在打价格战,只以9.6美元的报价争抢订单。最后中国制造商的利润率往往跌落到1%~2%。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狭小的空间里,工人工资和老板利润势同水火。

这样的情形,还有人担心提高最低工资企业会把工厂迁到越南。实际上,越南早在1999年就有过一个最低工资的规定。1999年7月实施的标准是,河内及胡志明市的市区为45美元,河内及胡志明市郊区及一些省市郊区为40美元,其余省市及县镇为35美元,但在偏远及经济困难等地区,最低薪资标准可为30美元。这样的最低工资基本相当于珠三角未调高最低工资时的水平了。按照国际惯例,最低工资标准应为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我国劳动部门也已出台了这样的规定,但珠三角城市这一比例却只能达到20%~30%

有一个美国专家调查的结果,美国制造工人的平均时薪金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美国家具劳动力成本占家具总成本的40%,美国家具工人每小时工资12.21美元,而中国家具工人每日工资仅1.5美元,中国家具劳动力成本还不到10%。这样低的比例中,相信提高一点劳动力成本,并非像很多人所说的,要么涨工资,要么倒闭。即使这样的企业倒闭了,也没什么可惜的。■

上一篇: ​漫长的残留
下一篇: ​食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