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日—彭兴业:“小平您好”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李菁

(文 / 李菁)

(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前国庆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学生打出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成为天安门广场历史上的一段记忆 )

我是北大哲学系79级的学生,1983年毕业后留校做共青团工作,兼任学生会副秘书长。为准备国庆35周年的群众游行时,我的身份是“副总指挥”,当时任北大党委副书记的郭景海为总指挥,很多具体工作是由我来负责。在北大群众游行队伍中,我是北大方阵第一排最右边的那个位置,也就是靠天安门最近的那个位置。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瞬间——前几分钟都走得好好的,刚刚走过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华表时,突然感觉后面的队伍有些乱了。作为领队,我的第一反应肯定特别紧张,匆忙回头一看,只见身后不知什么时候竖起了一个横幅,当看到上面写着“小平您好”4个大字时,我心里稍稍放松了一下。

这时,旁边好像是负责治安的什么人想冲进来队伍,制止横幅,但被边上的北大学生们手挽手地拦住而未果。队伍中有一点小小的骚乱,有人在说“快走快走”,似乎有人的鞋子被踩掉了,但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整个游行队伍也停不下来,同学们一边高喊着口号,一边挥动着花束继续往前走。

参加这次国庆游行的北大学生共约有两三千人,基本上是自愿报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的学生参加。参加国庆练队的北大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举旗子的仪仗队——对仪仗队的身高、外形要求稍微严格;另一部分是举着花束的“群众游行队伍”。起初练队时要求队伍全都踢正步,所以我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练队,先是每个系组成一个方队,到了9月份,各个系的方队在一起合练,天天踢正步,喊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但在游行前不久又有新的指示:群众游行队伍不必走正步,只要排面整齐即可,可能是想体现那种自由、放松的感觉吧。

我们是9月30日晚上被几辆大汽车拉到天安门东侧的东华门附近“候场”的,那时的学生比较好管理,不那么娇气,只有兴奋没有疲劳。10月1日,一些学生晚上21点又参加了广场集体舞会,但也没觉得累。

1984年10月1日—彭兴业:“小平您好”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军委主席邓小平接受阅兵总指挥的报告 )

国庆35周年大庆,先是阅兵式,大约到了10点来钟,轮到我们游行队伍上场。整个过程走了十几分钟,过了天安门,到了西边一个指定地点,我们又坐着原来的车回到学校。

一回到学校,我向团委其他老师描述了大体经过,这件事情也一下子成为议论焦点,那时候也不知道外界会有什么反响。绝大多数的老师感觉激动、兴奋,说这几个学生为北大争了光,但也有点担心学校是否会追查。也有些人很气愤,说这几个学生无组织无纪律,幸亏不是什么反动口号,否则这个后果我们可真担当不起。

当天晚上,我们也马上开始了了解情况。后来得知,这是28楼203宿舍常生、郭庆滨、李禹、张志等几个学生共同“策划”的,他们都是81级生物系的学生。不过也许那时他们怕挨处分,询问时,他们只是含糊地回答说一个宿舍都参加了,而不告诉我们具体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我们也怕学生有压力,最后也没有深追。团委最后定下调子:冷处理,不批评,也不表扬,因为毕竟是违反了纪律。

照片上拿着横幅右边的那个人就是常生,是他用抹布蘸着墨汁写在绿纸上。但是在写的时候,发现床单不够长,放不下那么多字,又把“同志”两字拿下。“小平您好”被写在4张绿色大纸上,用订书机钉在床单上。怎么把横幅带进广场,他们也费了一番心思:把拖把的头拆了,木棍截成两半当作杆,大家小心翼翼把横幅卷起来,外面缠着彩带,上面绑着纸花,看上去像一个大花束。据说有个同学穿上实验用的白大褂,把横幅夹在胳膊底上躲过检查带进了广场。

当时电视直播是这样的:转播者先是拍到了这个横幅,可能马上又意识到这是规定范围之外的“动作”,镜头赶紧躲开,拍到了跟在北大后面的清华大学方阵——因为这个插曲,一度不少人以为这个横幅是清华学生写的。当时,据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胡耀邦最先看见了横幅,微笑了起来,然后倾斜身子对着神色庄重的邓小平说了一句话,又用手指向这边队伍,小平脸上也有了微笑。转播者又赶紧回头找回那个镜头,于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一群兴高采烈的学生,高高地擎着绿底黑字的“小平您好”这4个大字。

第二天,《光明日报》在报眼位置上登出了这幅照片,后来《人民日报》也登了,我一下子明白:没问题了!慢慢地,我们知道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积极反馈,终于放下心来。

那几个学生并没意识到他们无意中创造了历史,可能觉得表达心声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所以队伍过了天安门,那个简陋的“床单横幅”就被他们扔了。第二天就有记者要来拍这个横幅,可惜原件已经没了,大家只好按照原来的方法再做一个,补拍了一张只有天空、没有人群的照片。我后来知道,当时参加国庆的摄影记者有400多人,但只有《人民日报》的王东和《中国青年报》的贺延光捕捉到了这一经典镜头,后来王东先生还送了两幅照片给我留作纪念。

时隔22年再看这张照片,每个学生脸上奔放的笑,你就明白什么叫“发自心底的笑”了。之前的规定是只能拿花束走,但那一天,经过天安门时,学生们一高兴,就把花往天上扔,那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悦。现在想起来,很遗憾的一件事是,当时对这几位创造了历史的北大学生们关注不够,他们应该成为北大的“名人”啊!

被这件事情激动的校团委负责文化工作的老师徐小平和宣传部的吕林和吴妙林写了篇文章,后来被《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引用,他们得了十几块钱稿费,在北大燕春园饱餐一顿。

为什么学生会在1984年喊出这样一个口号?这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紧密相连。80年代初,刚刚恢复高考,百废待兴,确实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年代。那时唱的歌也都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青春啊青春”,整个社会洋溢着一股朝气蓬勃的感觉。那个年代的学生,其实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的两毛多钱的菜,喝的玉米面粥,但都怀揣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腔热情,精神振奋,心气也高。1983年,中国女排拿了三连冠,就是北大学生举着在床单上写的标语,拿着烧着的笤帚当火把,第一次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也成了那个时代最激昂、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话,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达,不是事先设计的,也设计不出来这样的口号。

那时候小平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威望极高,老百姓对这个三起三落、打不倒的小个子充满了由衷的尊敬和爱戴,在这个横幅出来之前,很少有人直接喊“小平”,这以后,“小平”变成了约定俗成的一个亲切称呼,显得平等、可亲和可敬。“小平您好”虽然是从北大学生那里喊出来的,但在那时候,它实际上更是全国老百姓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