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利属于超市
作者:李孟苏( 人们接受民意调查时说喜欢传统小店,买东西时还是更愿意去大超市,因为那里方便、服务周到,价格便宜 )
超市扼杀文化风景
超市巨头和下议院议员们打起来了。他们一个要进城,一个视超市为洪水猛兽,坚决予以抵制。上个月,下议院通过了一份报告《英国的商业区》,严词批评零售巨头挤垮传统独立商店,正在摧毁城镇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3月9日,英国公平贸易部发布公告,将对Tesco、Sainsbury s、Asda、Morrisons等超市巨头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主要调查他们的发展计划。
Tesco等4家连锁超市控制了英国74%的零售业,尤其是Tesco一家就占据了英国零售业30%的江山,两年来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的速度增长,首当其冲成为负面典型。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环保主义者讽刺小城镇变成了Tesco城,如苏格兰高地首府因弗内斯,不大的城市周边有3家Tesco超市(第4家正在筹建),将该地区51%的零售业收入囊中。
一座城镇的某个社区有了大型超市,居民们乘坐免费班车前来购物,当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慈善商店、贺卡店、酒廊、食杂店、加油站没几家活得下来,只有手机商店、折扣店才能幸存,其他社区只有被抛弃的命运。农民、小商店雇员、环境、传统生活方式因为超市受到了致命打击。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泰晤士河谷蔬菜种植联盟,菜农们种出的蔬菜品种很丰富。向超市供货后不久,因为无法达到超市对胡萝卜长度、大葱直径的严格要求,成员们相继被解除合同,现在70个成员中只剩下5个。一位菜农说,超市毁掉了英国园艺。
为了保护乡村生活,促进城镇文化的复兴,英国政府对在郊区建大型超市的计划审批得越来越严格。多数郊区小镇、乡村的地方自治机构也反对在本地建超市,甚至不惜闹上公堂。在这种形势下,超市只能改变实行了几十年的远郊战略。同时,超市巨头意识到他们对城镇商业区忽略得太久了。他们采取蚕食行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城镇,开设小型超市,还联手圈地,圈定了数百个地点,建起了“地产银行”伺机扩张。已在我国上海开店的Tesco最早开始在城镇商业区开小型超市,现有500家小连锁店,一年销售额高达2亿英镑,并雄心勃勃计划10年内再开1200家小型超市。
( 达勒姆市中心的一家面包房 )
下议院和公平贸易部担忧的正是零售集团的攻城略地,只要大超市开一家小型超市,就会挤垮两三家当地的杂货店。连锁超市抬高了房租,英格兰城镇中心的商铺月租金在每平方米350~500英镑之间,贵得让小店主负担不起。超市每天营业时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有的24小时营业,小店主们被迫加大工作强度,早上7点开门,晚上21点以后才能歇业,他们的子女都不愿意接手这份家业。相同风格的连锁店让不同的城镇形成了相同的商业街文化,遍地克隆城市。英国商业和工业指数显示,10年来有3万家独立商店被迫关张,传统零售业处于崩溃边缘,预测到2015年小商店将彻底消失。
零售巨头们显然不打算接受批评。英国零售联盟主席凯文·霍金斯说下议院的报告夸大其词,耸人听闻。Tesco的发言人说他们的便民店并没有挤兑当地原有的独立商店,反而促进了商业积极性。零售业的分析家认为,人们接受民意调查时说喜欢传统小店,买东西时还是更愿意去大超市,因为那里方便、服务周到,价格便宜——全英国的连锁超市中共有3000种热门商品在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多么有诱惑力。
( 地方商业的载体——杂货店、邮政所、酒馆、食品店、储蓄所等,在社区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
拿破仑说英国是小店主之国,英国人对此深以为荣。但二战后,英国的零售业以超市形式为主。法国自1973年以来,政府就授权地方机构否决在当地建造占地1000英亩以上大超市的权力。在英国,超市巨头反倒能从政府那里得到优惠政策,具备了价格优势,可以任意对小零售商进行不公平竞争。一些地方政府欢迎大超市来投资,大超市带来的利益比小商店厚得多,是他们最后的经济希望。家乡被克隆,是有前途的标志而不代表危险,所以他们慷慨地批给超市大量停车场用地。对开车的人来说,在街角商店买东西风险很大。如果在肉铺只买了一磅牛肉,停在外面的车子却被贴了罚单,算下来购物成本可就大得多了,为什么不去可以免费停车的超市呢?
在幽灵城镇怀古
政府终于感到了恐慌,超市把很多英国小镇、乡村、城市社区变成了幽灵城镇——没有商店、储蓄所等商业机构,甚至没有邮政所,街上极少见到人,冷清之极。英格兰白金汉郡的一个小镇自治机构7次反对Tesco开店的规划,最终闹到了伦敦高等法院,结果败诉。超市修起来了,很快,当地的五金店、有机肉铺、农产品店、兼卖书报的杂货店、药店,统统关张。
我曾在苏格兰西部海域马儿岛的行政中心托布莫里镇上住了半个月。这个只有700位居民的小镇是著名的旅游地,宁静得如同世外桃源。也许是远离英国本土,人口少没有投资意义,超市文化尚未渗入。镇上只有一个小超市,更多的是各种小商店,卖瓷器、面包、熟食、杂货、巧克力,前店后厂,商品包装质朴。守铺子的老板、店员和蔼可亲,慢慢悠悠,有兴趣和每一个顾客聊些什么。一些小店有广告业务,花1英镑可以在店里的告示板上贴小广告,转让童车、家具、找钟点工、出租房子、搭车旅行等信息五花八门,十分亲切。
珀斯郡的雄鹿马克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这个安静得可怕的小村子曾是中世纪高地农民赶着牛羊去爱丁堡交易的中转站,现在村里建起了豪华的大型高尔夫球场,是远近闻名的高尔夫度假地。我在那里住了两周,完全看不见丝毫传统商业的痕迹,反倒在静谧的空气中处处嗅到现代商业竞争的残酷气味。最近的中心城市离村子仅15公里,那里的几家大型超市、购物中心挤垮了周边村子里的所有商业单位。雄鹿马克村里只剩下一家小邮电所,兼卖面包、牛奶、罐头食品、报纸和少量日用杂货。那些没有高尔夫俱乐部的村子会无聊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零售巨头旗下的连锁店仿佛是章鱼的触手,轻轻一握,小小的独立商店即刻化为齑粉。据英国乡村商店联合会统计,目前在英国只剩下12000家乡村杂货店,消失的速度为每年300家。全国乡村协会说,在英格兰,乡村酒馆以每周倒闭6家的惊人速度在消失;1981年至2001年,全国乡村邮政所的数量从22000家减少到17846家。据1997年的情况,一个村子如果只剩一家商店的话,就是邮政所。1990年至2000年,全国有1/4的储蓄所被撤销。销售食品、香烟、饮料的商店在1994年至2001年间减少了37%,任此趋势下去,到2015年,传统商店灭绝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
经济学家认为,在地方混合经济中,货币在社区内流通,而超市产生的货币几乎不会停留在这个圈子里,不会对社区建设发挥作用。地方性商业机构的消亡,引发的最严重后果是导致地区公共设施倒闭,社区生活受到毁灭性打击。一个绿色压力集团组织——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说,到2010年,全国的小商店和公共设施将减少1/3。届时,不仅是偏僻的乡村,就是大城市附近有数千居民的卫星城镇,自己的社区文化都会消失。目前的状况非常悲观。多年来,地区性零售业一直遭到超市巨头的破坏性打击,随时会崩溃,“不列颠幽灵城镇”时代即将到来。在这些幽灵城镇中,中心地区凋敝,失业率和犯罪率上升,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完全没有社会公益活动。
地方商业的载体——杂货店、邮政所、酒馆、食品店、储蓄所等,在社区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为居民提供社交场所,是消息集散地,甚至是帮助单亲家长、残疾人、老人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向社区生活注入了温情。小店老板认识社区里的每一个居民,深得居民的信赖。社区里有异常情况也是他最先注意到。一些社区的居民开始自发保护社区文化。伦敦牛津街北边一个富有的社区在1990年后成立了专门的地产委员会,掌管社区内数十亿英镑的房产,对前来租房开店的商业团体实行资质审评。15年来,他们只接纳了两个零售集团的连锁店,其中一个是传统的药妆店Boots。委员会主席说,我们不会因为你出的租金高就同意你进来开店,我们要保留传统的、多样性的社区商业文化,保证高质量的社区生活。
2004年出版的一本批判超市霸权的专著《购物》中提到,只要消费者把超市消费金额的5%花在传统小店,情况都会大不一样。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大超市和传统商店之间的竞争,考验的是他们的良心。去年,咨询公司Mintel发布了年度生活方式调查报告。报告说,人们仍然喜欢去传统小店购买食品、到传统酒馆消遣,赞叹银行面对面的服务更让人温暖;反感大超市对食品的控制权、网络电话提供的银行服务、连锁店形式的酒吧和俱乐部。连锁店千篇一律的服务,看似丰富实质上没有选择的商品,让消费者感到自己没有个性,缺乏品位。但报告也指出,虽然1/3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传统商店,可超过一半的人仍会选择去超市购物。
人们越是屈服于超市,越是怀念传统商店的神话:和蔼客气的杂货店老板,两个脸蛋红扑扑的肉铺屠夫,带着泥巴的大葱,水灵灵的应季蔬菜,左手抱着在东家买的一袋橙子,右手拿着西家刚出炉的面包。那已经成了一种乡愁。人们一边念叨故乡那条并不长的商业街,一边把钱花在了Tesco。对往昔的怀念在方方正正的巨型水泥盒子面前,毫无抵抗力,不战而退。胜利属于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