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留下点儿是点儿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能留下点儿是点儿0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什么样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是什么样子?好像没有人能说清楚,至少,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所做的这类音乐的集成已经上百本了。因为中国太大,民族太多,音乐资源太丰富,没有一种音乐能完全代表中国的音乐。但是,如果说云南民歌、西北民歌或青海民歌,非专业的人大概还都能根据平时听到的一些音乐做出判断,能举出几首歌来证明是哪些地区的歌曲。当然,最好听的民间特色歌曲总是能流行的最远、最广,那些最华彩的少数民族歌曲就成了某个民族文化的象征。

很多年来,我们听到的少数民族歌曲基本上就停留在那些最流行、最精华的歌曲上,它们被改编成各种版本被各种人演唱,那么除此之外呢?好像就没有了。事实上,更多的歌曲都被人忽视了,因为忽视它的存在,所以就面临消亡的危险。原北京音乐研究所从1950年开始,在民族音乐家杨荫浏的带领下,到各地采风,收集了很多珍贵的音乐资料,并一直坚持到“文革”之前。“文革”10年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文革”结束后,音乐研究所又陆陆续续到各地采风,但数量和次数已远远不如“文革”之前,但它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收集中国音乐资料最多的资料馆。

可是,这类音乐资料鲜见于市场上。前些年,台湾风潮唱片公司曾经从音乐研究所购买了一部分版权,出版了一套民族音乐、戏曲唱片,这套唱片是唯一一次从音乐研究所“流出”的资料。这套唱片不仅在海外市场,在内地市场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最珍贵的音乐资料能见天日,成了很多民族音乐爱好者的必收之物。

台湾风潮唱片公司是一家以制作、出版发行中国及世界各地民族音乐制品的公司,至今出版的品种已达到上千种,几年前,风潮的产品开始在内地发行,让人领略到他们高品质、高保真、独家、稀有的唱片。另外,以出版发烧唱片为主的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也推出过不少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唱片。但是在内地,从来没有出版过一张纯粹的高品质民族民间音乐唱片,多年来音像市场充斥的都是变异的“民族民间音乐”。这类品种的稀缺首先是市场不大,制作发行公司对这类产品没有信心;其次是这个行业缺少有市场意识的人,要么是在音乐上很专业的行家把这些音乐当成研究教学之用,忽视了对它的传播和商业价值,要么是不懂这类音乐的人对这些音乐进行破坏式的改编。

与此同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这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很多民族民间文化都失传或面临失传的危险,保护、承传民族民间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这是个庞大的工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

最近,在市场上出现了一套中国音像制品评价制作中心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集成”系列,这个系列8张一套,涵括了壮族、侗族、苗族、水族、布依族、彝族、傣族、景颇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音乐。这套唱片与以往的“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是,它更加根源,更加纯粹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原貌头一次在内地出版的唱片中显露出来。在收录的这些曲目中,演唱(奏)者大都是来自民间的艺人,基本上都用比较原始的表演方法来表演,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有诸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采集整理,也是这套唱片质量的保证,这些专家常年从事音乐研究和采集整理工作,他们对当地的音乐形态比较了解,但是往往专家的介入也会造成另一种偏颇,甚至在某些唱片中能听出来,很多歌手已经受过专业的培训而丧失了纯粹的演唱风格。比如《广西民间歌曲歌海》这张专辑,歌手一张嘴就能听出来已经很专业了,因为这些歌手全部来自“广西民族中专少数民族歌手班”的学员,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它的纯粹性。还有《蒙古族专辑》、《侗族大歌》也都存在这个问题。不管是作为一种商品还是作为一种记录,都应该尽可能保持音乐的原样,因为这类音乐已经不多了,能留下来的都该留下来。

同样是制作少数民族音乐,在这一点上,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做得更专业一些,哪怕是野外收音,也都能保证高保真音质,这似乎是制作民族音乐的一个规矩。风潮公司曾经代理过一套(36张)日本King唱片公司制作的世界民间音乐系列唱片,基本上都是现场录音,但音质绝佳。而且,在唱片内,音乐背景资料介绍得相当详细丰富,图文并茂。而这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集成”在录音上并没有突出发烧的特质,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关“中国音像制品评价中心”的资料很少,在为数不多的介绍中,发现这个中心有这样的业务:“提高我国电声音响产品和电视视频产品的声音质量和图像质量。”但从这套唱片中,没有看出来。在背景资料介绍上基本属于说明文,缺乏人文和感情色彩,知道的人不用看,不知道的看了也白看。看来,这种形态的民族音乐在走向市场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细节问题。

有人做出来总比没人做出来强,这些音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能留下来点儿是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