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人游戏的政治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戈)
每次从汽车电影院的“杀人吧”玩通宵出来,我都忍不住一面打着哈欠,一面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无聊的社会学家,继续沉浸在刚才“去杀、止杀”的关系中。
事实上,自从迷恋上专业的“杀人游戏”,我就对传统的酒吧迪厅兴趣尽失。毕竟,“杀人游戏”更多是需要思维、词锋、心理素质以及逻辑。而沉浸在那些关于“警察、凶手、平民”的PK中,使我们每人都成为了博弈学的文本享乐主义者。
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所谓“杀人游戏”根本就是政治博弈的微缩文本,游戏最本质的一条就是区分敌我。什么东西是区分敌我呢?无非是政治。当然政治可以是很多东西,是利益、是秩序、是性、是中庸、是暴力、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最高形式……但归根到底,政治其实是一门站队的艺术。比如,全家被梁山杀光的扈三娘最终嫁给一个形容猥琐、行事卑鄙的王矮子,并不是为了宋公明哥哥义气深重,而是如果不嫁,那108张椅子中就没有她的位置了。
在这个游戏里,每个人都在“警察、凶手、平民”三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扮演角色:平民帮助警察找凶手,凶手找出警察逐一砍掉,谁快谁就赢。但是三种角色之间是身份模糊的,每种人都要依靠别人的言谈和态度来分析其身份。分析完毕,开始站队,此间不外乎摆出试探、党同、嫁祸、示弱、市惠、许诺、出卖等等姿势。这和传说中的诸般政治技巧何其相似。
游戏过程中,语言往往是掩饰思想的工具。每人的姿态都不一定是真的,可也不一定是假的;在身份被人质疑的时候,你还需要成为表演系的教授,或镇定或激昂或无奈或不屑,言辞雄辩却又不能太过雄辩,这中间的火候极难拿捏。当新手成为杀手或警察是最可悲的,他们将很快被甩出游戏……任何一种现实博弈中,不谙潜规则的人不往往是最先出局的么?
所以每当结束游戏,我都要回味一下这些政治生活的基本游戏规则。在这时候,我总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社会学家,将这些游戏心得和国企改制、教育乱收费、物权私有、治个感冒要花几千块等等社会现象联系起来逐一印证。然后,我会发现,为什么这几年来经济学家们看起来都像流氓,而社会学家一个个看起来都像愤青。■ 政治学游戏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