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亲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老张(上海))
女儿大学一毕业,家里的门槛陡然就消失了——那都是叫络绎不绝前来说亲的人给踩没的。我女儿70年代后期出生,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乖乖女,初中不叛逆,高中不早恋,考上重点大学后年年拿奖学金,毕业后又找到了一份体面优渥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叫我们操心过。可是,择偶这个问题却突然像拦路虎一样出现了。
女儿在大学时谈过一个男朋友,但是后来因为各方面原因分手了。本来我们以为女儿的终身大事就像她一帆风顺的学业一样,不用我们操什么心,所以刚开始我们总是借口“儿孙自有儿孙福”婉言谢绝那些媒人。但是一年多过去,没有什么动静,做父母的难免就有些着急。考虑到女儿工作比较忙,生活圈子又不算大,我们一合计,决定为她物色相亲对象。跟女儿一提,她倒也不反对。应该说,我们对女儿的终身大事是很慎重的,我们家虽不是大富大贵,也算是小康之家,我们又都是老派知识分子,所以希望女儿找一个学识相当,家庭条件相配的。
相亲的大方向一确定,就开始具体操作。我和老伴分工明确,我负责外联——主要是从各个媒婆渠道搜集相亲对象信息,他呢负责内审——看看照片。开始时候,还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各行各业俊杰人选真不少,医生、律师、教师、商人等等。第一次相亲的情形我还记得很清楚,之前我和老伴都跟媒人详细了解了对方情况,据说是一个律师,年纪比女儿大4岁,父母都是教师,现成婚房,存款不少。还看过照片,长相颇好。见面地点安排在媒人家里,时间是晚上19点。也不知是媒人经验不足还是什么,那天相互介绍完,场面就比较冷。女儿虽然性格还算活泼,但她是慢热型的;那个律师呢,原以为一定是舌灿若莲,谁知也是闷骚型。媒人刚开始倒还像一个考官,问问男方工作,问问女方学历,后来大概也觉得挖空心思搭讪很无趣,就借口让年轻人自己聊聊,叫我们两对家长先回避一下。谁知我们前脚到家,女儿后脚也到家了。一打听,她冒出一句工作术语“实物与样品不符”。原来并不是什么律所的律师,资格证还没考出来,只是某公司的法务助理。第一次相亲就这样因媒人提供虚假信息而以失败告终。
后来,我们就更谨慎些,外国有谚语说“看一个人就看他交的朋友”,我们呢,“物色好的相亲对象就得物色好的媒婆”,相亲方式也与时俱进了。在了解情况后,互相留下子女的联系电话,让他们自己找时间约见,星巴克还是一茶一座,他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原以为这样简洁轻松的方式会较好,但谁知仍是事与愿违,都是“红男绿女频相见,良辰美景不曾圆”。
渐渐地,我们感觉问题出在女儿身上。相亲的事她倒是不拒绝,但每次回来汇报结果却总是一句话总结,什么“一杯焦糖玛其朵对牢一杯星冰乐半小时,百般无趣”,什么“铜臭气很重,OUT”,“在医生面前,感觉自己赤裸裸,太可怕了”……有些话还有理有据,有些则十分无厘头。我们意识到女儿需要调整心态,她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个比较优质纯净但相对狭小的环境,虽然现在的工作使她接触到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但因为一直以来都是波澜不惊,所以也许对未来的设想就有点太过理想化。我们夫妻俩认真研究了一下形势,一致认为情况比较危急,应当找女儿谈谈。为了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我们还拉了她舅舅来,一起三堂会审。谁知,本应该是长辈教育小辈,却变成新人给老人上课了。什么相亲方式何等落后,何等做作,作为现代青年应该摈弃“送作堆”这种不人道的做法等等歪理。我们终于明白,之前她对相亲活动的温和配合都只是一种绥靖政策,都只是为了不让我们难过而虚与委蛇。
后来,就不再安排相亲了。但是,眼见女儿从人人争羡的妙龄佳人变成大龄未婚女青年,就像一个香饽饽成了烫手烘山芋,我和我老伴真是心急如焚。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她们这一代接受的教育也好,接触的环境也好,都比我们那时候要优越许多,为什么他们在择偶问题上却越来越困难?他们可选择的面越来越广,但迟迟不能做选择。我女儿的好几个大学同学和她一样,大学毕业后顺利工作,个人问题却都始终悬而未决。有时我听见我女儿在电话里对她那些闺中密友笑说:“谁还需要男人啊?一个人赚钱一个人花,也蛮舒服的。”■ 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