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守运动”的背后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 韩国电影导演、演员纷纷走上街头参加示威游行,反对政府缩减电影配额
)
在1998年成功制止韩国政府把影院放映本土电影的天数从146天下降到92天的光头运动之后,2006年,韩国电影人为了保护自1966年起实行的每年在韩国影院里放映不少于146天的“银幕配额制”,又发起了新一轮的“死守运动”。2月6日,韩国演员安圣基组织电影人成立“死守电影配额电影人对策委员会”。在首尔美国驻韩国使馆旁的教育保险大楼前组织电影明星张东健等人发动“韩国电影配额接力示威”。
2月8日,示威达到高潮。包括文根英、李秉宪、姜东元、李俊基、车太贤、全度妍、韩彩英、张东健、崔民植在内的120多名演员以及导演、经纪人和相关人员总计5000多人参加了示威游行。2月14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韩国著名电影导演朴赞旭在柏林电影节主会场前面进行了一次长达1小时的“一个人的示威”,手中拿着两条用英文写成的标语:“韩国电影正在危险中”和“没有配额制就没有《老男孩》”,默默站立了1小时。2004年第5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他的《老男孩》获得评委大奖。2月14日后,示威还在继续,2月19日,依然有零星的电影人聚集在美国驻韩国使馆前集会抗议。
“配额制”背后的利益折冲
一切都是由一纸协定引发的。2005年,在经过长达7年的拉锯战谈判后,美国提出了与韩国进行“韩美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的前提:解除长达两年的因疯牛病而禁止进口美国牛肉的禁令;削减国产电影146天的配额。2006年2月2日,在事先没有放出一点风声的情况下,韩国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部长韩德洙突然宣布:“政府决定采取必要措施,自7月1日起,将规定至少上映本土电影的天数减至每年73天。”“这太突然了”,韩国演员安圣基在采访中抱怨,他认为这是韩国政府的一个“阴谋”。
电影配额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到底有多重要?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的回答非常迅速:“看看台湾地区吧,台湾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限制,结果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只有0.4%,和没有一样。”
焦雄屏指出,电影保护策略最早始于欧洲。1993年美国在电影界教父杰克·瓦伦蒂(Jack Valenti)的领导下,挟着经贸谈判的个别击破方式,冲破各国电影的关口,以WTO为主轴,辅以电影城(MU HIPLEX)的大量片源需求,将好莱坞产品大量倾销到世界各地。1993年在乌拉圭举办的国际会议上,法国率欧盟的一些国家(如西班牙)向美国提出文化产品非等同于一般商品的说法,与美国周旋、对立和抗争,终于通过了“文化例外”的说法,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没有获得“文化例外”机会的国家,在好莱坞长驱直入后,本土电影业无一不由工业沦为手工业。“很多国家每年只能生产10部左右的电影,只能算聊具一格。”焦雄屏讲的是墨西哥,墨西哥本来一年制作100多部国产影片,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制作的影片还不到10部,电影市场完全被外国占有。
从1966年开始,韩国影院就建立了每年必须上映满146天韩国电影的行规。1998年,韩国和美国第一次进行韩美自由贸易谈判,当时韩国政府曾提出把电影配额制从146天降低到92天,结果却激发了电影人的“光头运动”。恰逢韩国废除电影审查制度,《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等电影得以推出,1999年,韩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从1998年的25.1%剧增至39.7%。随着之后几年《太极旗飘扬》、《朋友》等热门影片的增加,2005这个数字达到了59.1%。
( 《老男孩》海报 )
“光头运动为韩国电影带来了8年的黄金期。”姜帝奎这样说,“电影配额制就是韩国电影的生死线,如果没有配额制,韩国电影已经死了。”在1998年保卫银幕配额制的那场运动中,他曾剃光了头,抱着自己的遗像,站在光华门前。“如果好莱坞在韩国有权利自己分配电影,制作、上映,也可以自己开设影院,韩国电影就会渐渐消失。”韩国电影振兴科科长金泰勋在采访中这样描述削减配额制后的情景,“以后一年365天,除了73天政府保护的韩国电影上映日,还剩219天,219天上映什么电影、上映哪国的电影,都全是靠市场。说实话,我不认为韩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了好莱坞”。
但在韩国政府看来,问题远远不止是“文化”这么简单。就在韩国电影本土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的2003年,韩国财经部国际业务政策官权泰信在“21世纪金融前景论坛”抱怨电影人“为了2亿美元损失330亿美元”——当时,韩国对美出口额度为330亿美元,美国影片在韩国的总票房为2亿美元。而同年的KBS新闻则提出:韩国必须在电影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
( 《太极旗飘扬》海报 )
宣布削减配额的韩德洙表示:“韩国是70%依赖外部的经济结构,如果不参与全球性的贸易自由化就无法生存。”他认为,“即使减少国产影片配额我们也会为了能够让韩国影片能够实际上映100天而提供支援,因此电影产业不会出现大规模萎缩。”对韩德洙和他所代表的韩国政府来说,情势已经很清楚:韩国已与智利、新加坡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美国是韩国第二大贸易国,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而韩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韩国对美出口将增加40亿美元,进口将增加25亿美元,外资也将大量涌入国内,外国企业对韩投资最多将增长70%左右,此外,包括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在内的韩美同盟关系也将进一步加强。
韩国文化观光部则在政府发表缓解电影配额制的声明以后,迅速采取了后续措施。文化观光部长官郑东采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为了进一步提高韩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使电影发展成为国家核心产业,明年和2008年政府将从国库中拨出2000亿韩元的资金。此外将从明年1月起在电影入场券中征收5%的附加捐款额,以此筹集2000亿韩元的发展基金。政府将这笔电影发展基金投入到改善电影制作环境、韩国电影销往海外的体系等领域。
然而韩国电影界立即否定了这个措施。电影配额制文化连带事务处长梁基焕当天发表回复声明,政府拟定的支援政策,无法抵挡美国巨大的电影资本。政府提出在电影入场券中征收5%的附加捐款额,等于是向观览韩国电影的国民征收“特别消费税”。
韩国电影人在“撒娇”?
“死守运动”中,“无厘头”式情节不时上演。2月6日下午13点,韩国明星张东健喊着用自己主演的影片串成的口号,来到美国驻韩国使馆旁的教育保险大楼前,高举一块写有“请与国产电影配额做‘朋友’,让‘太极旗飘扬’在世界”的牌子。张东健的示威只进行了3分钟,为他的安全着想,安全人员不得不把他迅速请走。
民众也不是全都买账。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最近公布的“2005年度电影观众喜好调查”显示,超过30%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缩减甚至废除银幕配额制,政府发布电影配额缩减政策之后,这个数字上升到40%。“电影人抗议还不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和“对韩国电影竞争力乐观”的观点,在支持削减配额的被访者中占了绝大多数。
“如果这场运动只是叫几个明星,流一些眼泪,在电视上造些舆论,而没有真正深刻地反省,我觉得完全没有意义。”韩国独立导演Leemalio这样认为。Leemalio对于政府一方面减少配额,然后给予4000亿韩元作为补偿的做法非常不满。他认为这只会进一步造成电影业的内部分化:“上次的光头运动之后,只是对商业电影有帮助,但对于独立电影,政府实际上没有给予任何支持,尤其对独立电影。一部大片能占据韩国票房的1/3,但是他们赚了大钱之后,对那些因为大片而无法上映的电影没有给予任何帮助,现在却又说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Leemalio认为韩国电影目前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配额制,而在于生态问题。他的说法得到了《空房间》的导演金基德的认同。金基德认为,韩国电影目前的繁荣只是一种泡沫:“我的《空房间》只在韩国一家影院放了1天。”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公布的数字表明,2005年,上映的影片虽然增多,但观众数量总体只上升了1.8%,总数4600万名;上映的电影虽然从2004年的265部,增加到289部,市场占有率从2004年的55.2%降低到54.9%,每部电影的平均观众量比去年下降了12.4%,从影片收益结构来看,更加恶化了。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认为,最主要原因在于:不再出现《太极旗飘扬》及《实尾岛风云》等观众突破1000万人次的超级巨片。
和1998年一样,韩国电影人希望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但是这一次似乎不再奏效。参加过多次釜山电影节的电影导演贾樟柯直率地说,他觉得韩国电影人的民族情绪“太强了”,他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靠保护是保护不了的。”
“我觉得他们就是在撒娇。”焦雄屏说。1998年“光头运动”时,焦雄屏在参加釜山电影节时曾经签名参与号召保护银幕配额制的活动,但是这次她显然不再同情韩国电影人,“当时韩国电影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5%,确实是如果取消银幕配额制,韩国电影就死了,但是现在他们市场占有率已经到了近60%。当时他们和美国有一个协定,如果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到40%以上就取消银幕配额制,现在只不过是履行当时的承诺,有什么好抱怨的?”
焦雄屏说:“他们拼命游行不让美国电影进来,可他们还不是在学习好莱坞。他们抱怨好莱坞电影挤压了他们的市场,可是他们挤压了别国的电影市场。”像是听到了这句话,亚洲文化产业交流财团理事长申铉泽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非常担心张东健牌子上那句“让‘太极旗飘扬’在世界”,会引起其他国家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