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有理的政治俱乐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崔峤)

​骄傲有理的政治俱乐部0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部分获奖的导演与演员

今年电影节开始前普遍最为期待的电影是大导演特伦斯·马利克的《新世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罗伯特·奥特曼导演的《大家来我家》,结果最为突出的却是曾获2003金熊奖的英国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的《关塔纳摩之路》:完全真人真事的半纪录片半故事片——3个英国伊斯兰教青年阴错阳差被认定成恐怖分子,在美国关塔纳摩集中营被虐待恐吓两年之久的真正“恐怖”经历,影片的冲击力极强,超级满场的记者招待会上群情颇有些亢奋。虽然他最后获得最佳导演奖,并没有再次获得金熊奖,但是影片绝对配得上金熊。颁奖前,我和一个瑞士朋友开玩笑,温特伯顿已经很“有名”很“成功”了,他要是这么短时间内再得金熊,柏林电影节就可以改名“温特伯顿电影节”了。事实果然如此,柏林还是如同去年把金熊出乎意料地颁给南非歌剧电影一样,今年的金熊还是依旧照顾有抱负有尊严有激情来自空白地带的电影新人:波斯尼亚31岁年轻女导演Jasmila Zbanic,小国小制作的小小处女作电影《Grbavica》,非常边缘,非常现实主义但也非常勇敢而感性:一个萨拉热窝的女孩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受人尊敬的烈士,最后却被迫而愤怒地承认现实:她父亲是强奸了母亲的一个不知名的塞尔维亚士兵,以前从医现在却只能打零工生存的妈妈一直在温柔地“欺骗”她。影片有一场戏讲母亲和男同事一起在萨拉热窝山顶上烧烤,烟雾模糊了女孩的视野,仿佛对未来的态度,这个部分的审慎温情几乎是片中唯一和“幸福”靠得最近的时刻。影片的结尾:女儿跟随班级去野游,仿佛驶向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独自忍受了战争中的肮脏、暴力、污垢、没有尊严的母亲又一次失业,望着消失的汽车却突然笑了,一个美丽、悲伤、不平常、有所解放的场景。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并没有多了不起的画面,更没有什么特效和明星,不是历史讨伐,不是全球化陈腔滥调,不是恐怖片,不是喜剧片,只是一段90分钟不能被归类的真实的当下,它的人物和生活凸现了被许多大片完全忽略的真实性,这也许才是让人们相信电影还有未来的重要基础。这个颇有些“禁忌”的剧本准备了10年,终于等到了德国和奥地利的电视台/电影基金支持才得以实现,女导演也非常有勇气,在金熊颁奖的现场没有像有的获奖者一样欣喜若狂,反倒希望这部电影对在那场战争里被强奸现在却被社会遗忘,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波斯尼亚妇女的不公平状况能有所改变,她们身心受到摧残却每月只有15欧元的社会救助。Zbanic也清醒地提醒大众:巴尔干半岛上的那场战争也已经被健忘的人类渐渐漠视遗忘,利益不同的各种欧洲政治集团也不肯面对种种民众的苦难去伸张“正义”,惩罚“不义”。

其他竞赛片更多是一种美学上的胜利,普遍缺少Zbanic这样的“勇气”。并列获得评审团大奖的变性题材丹麦电影《肥皂》其实有些一般,倒是有一种“悲剧幽默”,女导演上台领奖的时候简直激动得快发狂了,她确实很意外在拿到“最佳处女作银熊奖”之后又拿了这么重要的奖项。另外一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亚洲电影也实至名归获得评审团银熊大奖——2000年曾经以《圆圈》拿过威尼斯金狮奖的伊朗导演Jafar Panahi的足球喜剧电影《越位》(Offside)。今天伊朗的妇女如同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可以和男人一起听音乐会,但不能去体育场看足球赛,因为男人经常会咒骂打架,“污染”女人。有一次Panahi去看足球赛,却要对自己的女儿解释不能带她进去,女儿不听,果然就在足球场门口被拒绝入内,但她竟自己找到办法混进来让Panahi大吃一惊,这个事情让他开始想拍一部关于没有足球的足球电影。“越位”就是讲几个完全不同性格和愿望的女孩乔装打扮没能成功混进体育场被拘留在一起之后发生的故事,有些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在时间上的控制和只存在画外音中的足球赛几乎同步,90分钟结束。影片的主题和涉及范围很多面,但是调子很轻快,不同于他以往的“沉重灰暗”。和金熊电影《Grbavica》相比来说还是有些中规中矩,有时候会感觉像一个戏剧剧目的排练,人物之间的对话、走动和关系都很照顾戏剧性,但丝毫不妨碍观众津津有味地替她们担心为她们感动。经常被称为“新现实主义导演”的Panahi虽然在国际屡屡获奖(处女作《白气球》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1997年的《镜子》是罗加诺电影节的金豹奖、2003年的《Crimson Gold》也是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评委奖),但他大多关注当代、关注“人性”的作品从来不能在伊朗放映。他只能继续“乐观”地梦想这部有些喜剧的电影能借着伊朗进入“世界杯”的东风得以公映,梦想这个“男女有别”的社会问题能够被讨论被改变,“也许只是一个梦”。

亚洲电影也许有先天的不同气质在,中国电影这次在柏林电影节的表现倒是分化极大:陈凯歌的竞赛非评奖作品《无极》毫无意外地遭受国际恶评或者大媒体的冷落,许多人谈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有“无语”摇头,确实对待这部电影最合适的态度就是“无语”对“无极”。入选儿童电影“14岁以上”分单元的《我们俩》被选为开幕电影,而且被电影节重点介绍推广,比女导演马俪文的第一部作品《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进步很多。张元《看上去很美》的国际发行公司因为市场考量把影片先送到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参加竞赛,而非常遗憾错过此次的柏林竞赛。影片的两个小主角魅力了得,在柏林一直被媒体追拍访问,美国《综艺》周刊的评论也是相当积极赞赏,而同一页上的香港电影《伊莎贝拉》却被贬斥应该去其他单元比较合适,而不是竞赛,电影的小格局和生涩还是不能让人耳目一新。第三次连续被柏林电影节邀请“论坛”单元参展的中国导演章明的作品《结果》倒是完全不同。一个会让观众分化到极致的作品——非常喜欢或者非常不喜欢。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他的电影个人性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而且有立体的风格和深度,在电影节的介绍画册上,说章明的新作“非常的安东尼奥尼+希区柯克”。故事倒是简单却并不单薄:一个男人的女人怀上了别人的孩子,在他伤心绝望的时候碰上了另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也怀孕了。章明的电影一向和他的文字风格非常统一,有着巫山和江水的混合味道,倾向自然而个人风格化明显:“我们的电影有太多有关国家、民族和集体的事情,现在电影应该有关乎个人和日常的事情,比如怀孕。一个爱情故事,如果有了怀孕介入其中,那么一切将变得更加难以捉摸和难以预料,同时也更有意思,怀孕的事实必将指涉人性更深处的情感秘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快乐和烦恼似乎都可源自于怀孕和怀孕的前史后果。怀孕不仅是一个古今通晓的生殖之事,它还是一件有关此情此景的每个男人女人互相爱与不爱的事情,是有关此时此刻每个男人女人活着有没有意思的事情。”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的章明一向追问当代现实中中国人的精神问题,却经常在现实里处境尴尬:影片全部通过审查却经常被以为是禁片,被影碟发行擅自改为色情封面销量大增却与色情丝毫无关,国际国内业内评价甚高却从来进不了电影院公映……包括这部电影也是一样,章明的《结果》原来一直叫做《怀孕》,却最终在审查时被迫改名,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中国看来还是反讽的与时不俱进的“礼仪之邦”呀。他的前一部家庭私密性的随性纪录片《巫山之春》也是这几年里非常罕见的一部纪录片,不仅因为涉及到三峡移民、城乡历史等主题,更渗透了导演强烈的理性、观察、无奈、节制。我以为,这两部故事片和纪录片应该是目前为止今年最好的两部中国原创力电影,之间的张度非常了得。

刚到柏林的时候,少言寡语的章明请共进午餐的“论坛”单元主席推荐几部有意思的故事片,结果很有些意外:“今年的德国电影一定要看!”而在前几年的节目中,没有什么亲和力和魅力的德国电影几乎是可以省略不看的。德国电影可以说从未有过地在今年的电影节上大丰收,最佳男女演员和最佳艺术贡献奖的3个小银熊都被德国新一代导演的电影囊括,其中一直在德国戏剧界赫赫有名的女演员Sandra H ller尤其突出,她在电影《Requiem》中扮演一个心理极端冲突而被强迫驱魔而毁掉一生的女孩,和去年的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一样,都是第一次从德国戏剧界客串演电影就搞定银熊。德国电影现在越来越突出,今年更是总计50部德国电影被展映,这些都和从前任职德国电影基金会主席的Dieter Kosslick力推方针有关,他5年前接任电影节主席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要更多地展示德国电影,特别设置了“德国电影单元”。他另外的一个当时备受争议的“执政”要点就是要把柏林影展办成三大影展中最富“政治性、社会性”的电影节。现在来看,那么多的红地毯、好莱坞明星和浮华掠影般的感官大制作真是对这个冲突复杂得有些“超现实”的世界没什么用处,反倒可以看作是一种反讽。也许是德国人特有的历史和民族特质,这样“认真”和“古板”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还真是少见,甚至让我尊敬和艳羡。尽管电影节尤其是“国际新电影论坛”单元还是那么强调“政治和社会责任”、推崇新人,尽管德国电影业去年从统计上来看观众量有所衰退,今年的柏林电影节还是又一次创了观众纪录——50个国家360部电影的40万张票全部卖出,每场放映几乎满座。媒体颇有些惊讶,过去5年来柏林关掉了35家电影院,而且刚刚出来的统计也不爽。今年德国电影虽然质量不错,但是市场占有率比去年下降了一半,主要原因是观众嫌票价太贵,去电影院的总人数越来越少,好莱坞的大电影也吸引不了那么多的德国观众了。电影节的满场也许只说明柏林地区的文化气候,但是也说明电影业还是一个催动社会的有力脉搏。德国著名的《时代周报》专栏作者还幻想着有朝一日在夏天的柏林能够有一个400家露天电影院的电影节,吃吃喝喝之余还可以躺在树荫下面的躺椅上看看各种稀奇古怪的节目,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伍德斯托克电影狂欢节”。

轻松娱乐的电影在全世界自有它广袤的市场,电影节就是要突出那些严肃的有诉求的越来越难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电影,一些“真正”的内容重于形式的电影。今年的出场国际明星并不多,很好!不需要他们来走那种10秒钟红地毯,给每个观众最好的交代就是每天从早晨9点到凌晨4点最少5部能连轴过瘾的有抱负有主见的电影,电影,电影!而中国去柏林的各种平面网站媒体,除《南方周末》以外,绝大多数是追明星追红地毯,非常浅薄,对电影、导演、电影节、周边德国社会的真正关注却是少之又少,对电影节单元设置的基本知识也是错误百出。还有一部非电影节邀请的“场外”中国电影更是延续几年前就使过的一贯招数,花钱买发行市场展的放映时间,却在国内媒体大肆地可笑“公关”宣传。在他们的宣传稿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电影节和国际国内业内业外头头脑脑全部被他们的电影“疯狂”了等等等等。总之,这部中国电影在柏林的宣传模式和《无极》有一拼:“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十有八九这句话会成为2006的年度之选。■

​骄傲有理的政治俱乐部2( 电影《看上去很美》剧照 )

​骄傲有理的政治俱乐部3( 电影《Grbavica》剧照 )

​骄傲有理的政治俱乐部4( 电影《越位》剧照 )

​骄傲有理的政治俱乐部5( 伊朗导演Jafar Panahi )

​骄傲有理的政治俱乐部6( 31岁的女导演Jasmila Zbanic )

​骄傲有理的政治俱乐部7( 德国戏剧界赫赫有名的女演员Sandra H  l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