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亚洲第二的国度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 2006年2月26日,菲律宾抗议者在中央银行门前反对官方此前比索对美元升值的声明 )
菲律宾真是天灾人祸,先是泥石流埋没了村庄,接下来军人企图政变,总统阿罗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还记得去年底北京公布经济统查结果的时候把自己的经济总量和这个8000多万人口的国家相比,曾经仅排在日本后面的亚洲第二富裕的国家竟沦落到这个地步。
菲律宾1982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状况甚至好于“四小龙”,更是“四小虎”中另三位望尘莫及,但现在,它已经是所有这些国家中最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初,拉莫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措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亚洲经济危机又引来衰退,到1999年才逐渐恢复增长。2000年,因政局动荡金融形势一度恶化,汇率创历史新低。阿罗约执政后保持增长,2004年增长率曾经达到6.1%,但由于大幅增加开支,财政赤字攀升,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仍笼罩着这个国家。多年来,经济就这样涨涨跌跌,反反复复没有起色。
表面看,是马科斯执政时期的外债一直压在这个国家的头上,使之翻不过身来。1966年马科斯担任总统前,该国外债只有6亿美元,但20年后他在一片痛骂声中离开时,国家外债已达280亿美元,在1973~1982年,国家的外债以27%的速度增长。菲律宾经济学家估计,马科斯和伊梅尔达在20年里至少搜刮了100亿美元。这样的烂摊子留给了阿基诺夫人,在她领导下的菲律宾唯有偿还政府债务的份,根本无力改善国家的物质、科技和教育基础,为了偿还过去的外债,菲律宾陷入了更深的贫困。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日本产业升级,资本向周边转移的时候,在1985~1993年,日本在亚太地区投资近510亿美元。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把握了这一大好时机,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而菲律宾却与这次机遇失之交臂。直到现在,菲律宾的外债仍在积聚中,接近600亿美元。
更深层的,是不是裙带和贪污腐败窒息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在埃斯特拉达及其亲信掌权期间,菲律宾国内贪污腐败盛行,官员以权谋私,滥用公共资源,汇往海外资金超过10亿美元,致使国家经济陷入困境。但多种研究却认为,腐败并非一定导致经济停滞。达特茅斯大学的大卫·康在其著作《裙带资本主义:韩国和菲律宾的腐败和发展》中提出了问题:“如果韩国和菲律宾都腐败成风,为何前者经济飞速发展而后者却停滞不前?”两国的起步是在同一水平,上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人的收入甚至稍高于韩国人;50年后,韩国人的收入增长超过10倍,而菲律宾人的收入仅仅翻了一番。韩国的社会更平等,20%的富人的收入只相当于20%的穷人的5倍,而菲律宾却高达13倍;韩国只有7%的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菲律宾却高达40%。学者的研究中,美国算得上是裙带严重的国家,安龙公司的政治捐款、伊拉克承包工程都是例子,但这些都没有妨碍经济的发展。
菲律宾大学出版的《反发展国家:菲律宾长期的政治经济危机》给出的回答是:“统治精英为了自己狭隘的私利牺牲了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正义。”在韩国,执政精英之间基本保持了权力平衡,并且受到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约束;而在菲律宾,权力斗争一直是公开的战争,国家是最重要的战利品。这里,腐败“一直像一个钟摆两边摇动。当某一个政治派系掌权,它就忙不迭地塞满自己的口袋,因为它知道下次掌权的可能就不是自己了。如此循环往复”。如此说来,关键问题是“各个层次的官员都以牺牲国家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使政府成了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无能工具”。一个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器的缺失实际上造成了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经济学家甚至归结为,是过早地实行了民主,同时缺乏一套严格有序的法律制度使得菲律宾陷于贫困。
比较菲律宾和“四小龙”中条件类似的韩国和台湾地区,土地改革是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经济起飞的先导条件。二者进行的土地改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使收入的分配比较合理,刺激了需求并由此使官办经济向工业化发展。而菲律宾,日本占领时期大地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组成的统治集团战后仍保持了地位,其利益丝毫没有被触动。由此造成的社会紧张一直不能得到缓解,现代工业也很难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不愿土地改革,社会矛盾积聚的情况下,马科斯政府采取了出口劳动力的下策。现在,1/3的菲律宾家庭有人在海外做苦工,近10%的菲律宾人是海外劳工。这样一个以脚投票的国家也就丧失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