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梅时节
作者:朱伟(文 / 朱 伟)
正月十五在声光簇拥下过去,就到了踏雪访梅的季节。古人一直强调,梅花的品质在洁净,这洁净体现在众花都是感春气而绽放,独它借寒气开花,所谓寒至花开,雪随花来,因此才独先天下而春。为强调这种“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畏寒”的气质,文人们想方设法提前它的花期。按南宋范成大的《梅谱》,甚至有一种早梅,敢在冬至前就开花。但实际,梅花选择早春二月舒华,就为了区别凝冻在冰雪中的腊梅——寒冬腊月是开不出染红之花的,所以它只在腊月开始傲霜含蕾,酝酿清浅之色。杜甫“梅蕊腊前破”的意境,肯定也是夸张的——即使正月有竞先开出的花,也染不成感情颜色。梅花之色淡,绝对是气候关系。北魏贾思勰早就说过:“梅花早而白,杏花晚而红,乃知天下之美有不得兼者。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也。”越寒冷中凝成的香越清,越温暖中酿成的色才越淫。
曾以为赏梅意境就在万花吟风,素香似海。记忆中极深刻的一段体会,是70年代第一次游太湖,好像就是正月十五刚过,那天天阴到极处却无雪意,寒瑟着的偌大太湖被沉云压迫,颠荡出无垠浑浊之波。从鼋头渚上渔船一条,蜷缩蓬中,只听凄厉之水在周围汩汩盖过橹声乃,满湖烟茫茫单调而又污秽地暗。等船停下,忽有游丝般清香随湖滨触石水气迎面而来。等抬头,见黑黑枝头有素净之花从雾沉沉堆凝着的寒幕中跳荡出来。走着再抬头,眼前则变成冰玉般一片地亮,那梅花就凛凛袅袅、层层叠叠,变成千万树的光分影布,窈窕着垒垒不绝,浩荡着萤红雅素绝俗地唤春的气势。在清冷成一片素白中,见楹联一幅“藏书何止三万卷,种树须教四十围”,曾令我极向往满园冷艳、娇丽之花环绕“临风阁”的意境。当然,在花间凿涧环绕,以小舟往来,“一棹径穿花十里”更好。
等读过范成大的《梅谱》,才知梅花的好处是在“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也就是说,先要有踏雪寻梅的过程,要苍烟踏破,梅花引我入溪深,轻易得到的不是珍贵之花。因强调清绝之趣,所以上品是在山间水滨荒寒,甘居寂寞之孤梅。因梅树最耐久,于是越老,越被岁月熬成坚瘦如削、铁杆盘枝越好。不仅要老干奇怪,还要苔藓封枝,让苔丝在朔风中飘飞;苔丝包裹,花在斜横疏瘦中,则越小越娇怜。头顶漫天飞雪,才显冰姿玉骨,“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老树是上品,苍枝老骨,纵横屈曲,必然其干可抱,其叶可荫一亩,其子可得五石。在众多果实中,独梅子酸不忍嚼,所以望梅就可止渴。为何梅子独酸?古人说,因为梅花开在冬天,东方动以风,风生木,木曲直则酸。酸是木的本性,梅以本性迎北方之水而开花孕子,所以得气最正。
荒野、老树、暗香自然会有女人的故事。柳宗元的《龙城录》中有一则,说隋朝开皇年间,名士赵师雄迁居罗浮山,一天天寒日暮,在松林酒肆傍舍,见有美人淡妆素服出迎。此时残雪未消,月色微明,女子谈吐清丽,芳香袭人,师雄便与她扣酒家门共饮。少顷,有绿衣童子歌舞,师雄醉卧意志恍惚而觉风寒相袭,醒来月落参横,东方既白,头顶一棵大梅树间开满莹莹白花,有翠鸟在花间鸣啭。罗浮山梅花由此闻名,传说冲虚观阶前古梅就为葛洪当年所种。明代书画家陈继儒后来记他好友范象先园中有婆娑作对的老梅两棵,均修眉露额,鬼怪万状,就筑高楼临之,摊虎皮,燃猊鼎,倚楼而歌道“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赏梅意境也由此有月色更好——雪月风花、暗香疏影,使得梅更瘦、雪更薄、云更轻,此时操素琴三弄,扫雪煎茶,成为最雅致的吟风弄月。
无聊文人自赵师雄故事后,就将梅作为肤若凝脂,孤洁不交尘俗,流连野水之烟、淡荡寒岚之月的素丽女子。宋时有隐士林逋在西湖孤山结庐植梅蓄鹤,称“妻梅子鹤”。元代画家王冕为她作传,欣赏她“家世清白”、“秀外莹中”,“玉立风尘之表”。王冕选在九里山隐居,植梅花千株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到明人何乔新所作的传中,又以她之口,贬唐朝丞相宋所作的《梅花赋》说,我以为宋公铁石心肠,却原来轻吐绮语,以文君与绿珠来比我,可见心落落不相领会,知德者少也。当阳春和煦,群葩竞荣,红香翠蔓灿烂时,大丈夫都要乘时而取红紫,谁知我恬然自苦于荒野孤寂中?她于是归结自己是,“吾知安吾命尽吾性而已”,并且所结之子也不能睹其终——“狂飙振荡,彼将漂泊何所戾耶?”“安吾命尽吾性”,烟尘不染,安于恬然,寂寞,“俏也不争春”,安于被赏玩而不求结果,正是士大夫们所要求的“妇德”。
文人咏梅似乎始于南北朝。最早所谓懂梅花的,一为南朝梁的何逊,一为南朝陈的阴铿。何逊只留下“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的散句,但《杜甫诗注》中说他在扬州时,官舍旁曾有一棵旁枝四垂的大梅树,他常在树下吟诗。后居洛思梅,请求回扬州,时梅花盛开,他在树下彷徨终日。阴铿留下一首《雪里梅花》:“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在今天看意境也是平平。咏梅诗写得好的还是陆游,我喜欢他的“浅寒篱落清霜后,疏影池塘淡月中。梅瘦有情横淡月,云轻无力护清霜。”咏梅词中最有味道的则还是姜夔的《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写尽了梅花零落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