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西弗吉尼亚矿难事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方柏林(发自美国西弗吉尼亚州))

西弗吉尼亚发生矿难那几天,上班路上,收音机全在报道矿难。办公室里,同事们在讨论昨日电视上的矿难报道。晚上去健身房,周围几个人全在讨论此事。出来看到健身房外面降了半旗。

这件事暴露了美国采矿业的很多问题。当事的洛根煤矿矿主已经收到50多张罚单,事后显然还要应对停工、诉讼、赔偿、股价下滑等等(该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领导表现还不错,从头到尾都在夹着尾巴扮孙子。煤矿爆炸也引爆了西弗吉尼亚人的很多怨气。多年前出现过的矿工和矿主的严重对立很有可能再次爆发,尤其是在沟通渠道出现故障,导致误传消息之后。其实煤矿主管公司也一肚子苦水,因为洛根煤矿是刚刚收购,新东家等于在给老东家擦屁股,买单。可是面对郁积的民愤,公司老板啥也不敢乱说,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西弗吉尼亚是煤矿重地,本地小说《风暴满天》(Storming Heaven)中还描述过本世纪初人们怎样带金丝雀下矿井,预告井下有害气体的含量。现在,金丝雀已经被现代化仪器所取代。可是即便在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改进了很多的情况下,还会发生天灾人祸,可见矿工终归还是命悬一线。正因于此,矿工收入很不错。13个人中唯一得救的那个27岁年轻人本来是个注册电工,就我所知,电工的收入也应该很不错,可是他还选择了下矿井。如一家报纸所说,下矿井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在收入上迈入中产的一个难得机会。西弗吉尼亚终归还是个贫困山区,别的地方很少有人去拿性命去换钱,可是这些矿工还是不得不走这条充满艰险的“黑”路。同样,在伊拉克战场上被捕获,后来又神奇获救的女兵林奇也是西弗吉尼亚人。她去参军打仗,是为了换学费。

经济一直不振的西弗吉尼亚州本指望通过煤矿打个翻身仗,矿难如一盆冷水,把西弗吉尼亚人浇了个透心凉。因能源和钢材需求上扬,煤矿业经过几年萧条,近日有扭亏为盈迹象,这次矿难,给刚出现的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更大的损失,是当地人对采矿业的兴趣和信息。即便整个行业在需求拉动下不会受到重大影响,2005年首次出现的西弗吉尼亚州矿工短缺问题,受矿难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另外,这次矿难再次让人见证了数字时代沟通方式的重大变化。到了手机几乎人手一个,电脑大部分联网的时代,纸就很难包得住火了。

西弗吉尼亚矿难被忽悠的不仅是执政者(如州长也被蒙了),而且包括几乎所有关注的人。1月4日晚23点多的时候,事故现场有人打来手机,说13个人中有12人生还,1人丧生。所有人都开始庆祝。矿工家属在守候的教堂开始鸣钟庆祝,州长更是欢庆他所期望的奇迹终于发生。一些收看晚间新闻的人觉得谢天谢地,可以去睡觉了。

3个多小时后,人们才发现这消息是误传。从大喜的巅峰突然跌落的能量全部转化成愤怒。只是如上所说,从矿长到州长,大家似乎也都无可指摘。矿工家属有气也不知往哪里出。家属聚集的小教堂的牧师说:“实在不行对上帝发怒,上帝都可以理解。”记者采访牧师,问他星期天的讲道怎么讲?牧师一筹莫展地说:“我都不知道怎么讲。”打电话报信的人隔着氧气面罩说话,听的人听错了。这能怪谁?

次日的情形更是一片混乱。1月5日,人们醒来的时候,如果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前夜看了电视,会觉得12个人活了。如果去看报纸,也会觉得12个人活了。如果听收音机,会发现12个人死了。如果去上网,也会发现12个人死了。3个小时,对一些媒体来说,是要命的3小时。包括《波士顿环球报》在内的一些大小报纸,都发送了12个人已经活了的喜讯。得知真实情况时,改版为时已晚,报纸正在源源不断地发往各个角落。传统媒体的笨重,一下子在危机中暴露出来。人们这时候才发现,向来鱼龙混杂的网络在这样一种特殊情形下,原来是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美国劳工部即将开展的调查中,信息传播据说是调查内容之一。其结果会不会导致相关法案的出台,很值得进一步去观察。与此同时,人们似乎应该从此事中,更为深入地思考现代传播手段对事件决策的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中国采矿业能吸取此次矿难方方面面的教训和经验,给矿工多一点安全,给关注他们的人一个畅通而合理的信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