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文化学

作者:朱伟

这周读到江晓原先生包装为“中国性史三部曲之一”的著作,对书名疑惑半天——大字为《云雨》,小字《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封底提示为“性学·文化史”。仔细看,才明白是江先生1995年出版的《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再版。读前言,江先生感慨他写了30多本书,只有两本具盗版价值,此书也就是书商缜密的再包装了。

我不知道大家对性窥视兴致能转向社会学领域,是不是一种进步。但天文学研究专业、进而兴趣于科学史的江先生只有在讨论性学时才激起大家兴味,仍令人感叹。我朋友李零的先秦杂家研究,同样从各个角度深入都引不起关注,大家只看到他钻研马王堆房中书,由此公认他的性学最专业。有意思的是,尽管李零的研究专业,著述却又远没有“性学专家”、做社会学研究的刘达临畅销。刘先生有近80万字的《中国古代性文化》,集聚600多幅图片的《中国性史图鉴》,显然是要分别对应高罗佩写成于1961年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与写成于1951年的《秘戏图考》。两者对比,刘先生似乎比荷兰人高罗佩还多狎昵猎奇的津津乐道。当然,性是社会学基础,但我总觉得,我们对性的讨论,那飘忽的眼神中,兴趣还在对那神秘帷幕后“秘戏”的窥视。窥视中,古人也许是健康的性现实,也完全被飘忽目光所扭曲。

记不清第一本人体摄影画册是什么时候由什么出版社出版的,是不是在人体画展杨飞云那幅撩人心弦的油画公开展示之前。但我记得1989年李零介绍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大家都探听何时出版,跃跃在第一时间购买的神情。人体画展前,南京画家朱新建曾是文化界热门人物,他与阿城都算较早进入那“秘戏”世界者。朱新建曾送我一幅穿红肚兜星眼朦胧的美女,也就是“颊如花团,情宛转以潜舒,眼低迷而下顾”,迷醉于《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的情景。至今16年过去,按说人体摄影画册出版已经成堆,各种露骨姿态已经纤毫毕现毫无禁忌,性好像已经触目皆是,外国人开始担忧我们的蜂拥开放。但奇怪的是,我们在谈论性时,却仍然是面对隐秘世界那样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眼神。

仔细读完江先生这部写成于十年前的专著,明白他是要以“性张力”替代“性压抑”来确定古人性心理特征。“性张力”提出前提是因“礼教、色情文艺与娼妓同步兴盛”,他认为是在礼教与“重生殖、重子嗣、多妻与重人欲”这两极间产生了“张力”。这立论基础似乎是周作人《谈虎集》中《重来》一文的观点。《重来》是易卜生的戏剧,意思就是“僵尸”,周作人在此文中批判“许多青年代表旧礼教说话”。他说,古人重礼教的最大理由是“由于性意识过强而克制力过薄”,“因为极端的禁欲主义即是变态的放纵,而拥护传统道德也就同时保守其中的不道德,所以说神圣之恋爱者即表示其耽恋于视为不洁的性欲,非难解约再婚的人也决不反对蓄妾买婢。”也就是说,礼教像一道长堤,洪水猛兽撞击,反弹出更强的力量。以这样观点,宋明理学就成为礼教开始严酷的一个标志。江先生以它划分,认为宋以前性张力很弱,“春秋以前更弱。性张力较弱的时代,也正是中国人性心理十分坦荡的时代”。他认为,宋以前,重人欲的观念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所以“礼教那一极到宋以后才强盛起来”。

这样的结论显然有点轻浮,因为江先生说,“礼教在宋以前基本上不被上层社会所重视,更未得到严格的遵守奉行,也谈不到深入人心”,而他后来许多叙述实际都与这结论相悖。他认为,早期儒家把“好色”视为人本性,礼教不压抑这本性,引用的是《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中的“好色,人之所欲”与“食色,性也”。但叙述礼教对性作用时,引用的又是《礼记》中的“君子远色,故男女授受不亲”。其实,《礼记·礼运》中的“饮食男女”,是放在“承天之道,治人之情”背景下叙述的,只不过强调以“天地为本,阴阳为端”,这是礼教为器的基础。《孟子·万章》“好色,人之所欲”后,完整意思还有:“妻帝之二女,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讨论解决欲望的方法。《孟子·告子》中,“食色,性也”则是告子提出的问题,他认为“仁在内”“义在外”,孟子则认为内外其实无法分离。这些都在论述色欲关系。

我以为,将“重生殖、重子嗣”当作性开放前提,是一种极简单的论述。在我看,无论儒道,其实都强调性的边界,因为性是礼的基础。只不过大家都将两者关系放到顺应天时地利前提下,“承天之道,治人之情”的方式不同罢了。如何看古人礼与性关系?我觉得还是李零的看法比较真实。他认为,古人的性生活其实一直是弛禁并行,禁不过是弛的边界,两者并没有江先生所说那种尖锐冲突与对立。尖锐对立,就绝不是天人合一了。从这意义,早期性礼关系,享乐与收敛是在杠杆协调中,倒是我们以西学观点,将放纵看成挣扎,收缩看成压抑。

李零的房中书研究,倒是在真正揭开那神秘帷幕后,没有那种猎奇揣摩的探淫“捉奸”媚态。因有先秦杂学的基础,他从数术方技角度,诠释经典术语,体察房中术真正含义。《中国方术考》与《中国方术续考》两书,前者收有《马王堆房中书研究》,后者收有《东汉魏晋南北朝房中经典流派考》。他将房中书放在天地自然关系中,认为房中术的作用首先是顺应天道,然后才为养生,养生目的是道家“人道”的基础,所以是男女双方的协调关系。我由此理解,因古人观念中的静胜于动,牝胜于牡,柔胜于刚,男性控制其实在很多方面是为女性这琴弦发出更好声音,采补是两性顺应天道中的平衡,绝非西方语境中那种状态。

如果以天地人协调、平衡的观点来看古人性学,无论房中术还是妻妾互补,可能都是从两性自然状态出发。顺应自然、尊重人欲,那么在更高层面就必须有礼仪制约,老庄与孔孟之道就共同构成这人与天地对应的礼仪。只不过后人对这博大的礼仪越理解越褊狭,褊狭到必须将其推倒而争取自由。礼仪一旦冲决,天人关系断裂了,欲望无边,自然只剩下无穷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