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剂方药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又一剂方药0

不经意间,上证指数又回到了1200点。上一次指数落在这个高度是2005年的9月中旬,当时写过《理解1200点》,基本判断是股票上涨只不过是停止扩容,休养生息的结果,因而上涨不会有持续性。现在指数又回来了,同样的问题摆在眼前,这次的1200点还是那个时候的1200点么?

似乎是。去年9月12日股改进入了正式启动阶段,第一批40家试点公司推出至今已经有16批公司进入了股改程序。这16批,多的一次公布了40家,少的也有十几家,通常都在20家左右,加起来已经足有400余家。加上试点时的股改企业,完成股改的公司超过了200家。但至今,没有一家给市场带来资金压力,股改公司非流通股股东承诺一年内不减持,两年内只能减持10%。加之股改后新股融资完全停止,市场的稳定和上升仍能归结为是休养生息的结果。

似乎又不是。200家公司变成了全流通的股票,流通股股东得到了对价,股票的价值内涵已经不同。200家公司股改前的流通市值总计2220亿元,而以12月中旬市场股价和最新流通股本计算的流通市值为2221亿元。如果考虑到从股改派现中获得的现金流入和权证的流通市值,完成股改公司流通股东的财富总额为2519亿元,增值幅度为13.5%。此期间,上证指数还有近3%的跌幅,可见股改带来了股票价值的改变。完成股改并上市的190家G股,以去年前三季度业绩计算,平均市盈率为11倍,市净率即市值与净资产的比值为1.5倍;而两市A股公司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9倍和1.6倍。

2005年共有407家公司进入股改程序,最后公布的第15批一下子推出38家,股改的紧锣密鼓可见一斑。以这样的加速度,今年上半年1300多家上市公司都应该进入到股改程序,一场股改大会战已经进入到了中腰阶段。另一个事实却不容乐观,1300多家公司,大约只有400家,占总数30%的公司有投资价值,能带来高于债券利率的回报,其余900多家公司多半投资价值较低,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投资价值。2005年第三季度报告中,有36家净资产小于0,调整后有62家小于0,净利润小于0的有235家。从统计数字不难看出,好公司已经或即将完成股改,剩下的多是硬骨头了。或许,这正是1月1日管理层允许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的直接原因。

战略投资者的概念来自国有商业银行的变身改制,只要海外投资者想真正投资,就可以购买上市公司。只不过这种投资要至少持有3年,首次股份至少为10%,以确保不是投机行为。银行引资,从来不乏战略投资者,海外投资者甚至趋之若鹜,建行IPO价格的市净率为1.96倍,市盈率为14.7倍,此前购买的战略投资者买得更便宜。短短两个月,建行的价格已经从上市的2.35港元上升到2.90港元,所有投资者都大获其利。现在,G股市盈率只有11倍,且绝对价格便宜,很少有高出1美元的,自然对外资构成吸引力。《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的实施定在了2月,离政策出台还有一个月,资本市场上政策出台与实施时间相差一个月算得上少见。管理层用心良苦,留给国内投资者一个月的“炒高”股票的时间,免得落下贱卖国资的埋怨。

除了可能“贱卖国资”,战略投资者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它不是在股市横冲直撞的财务投机者,而是挟带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它可帮助上市公司打造一条通向国际的舞台,更可以使管理层对海外资金有序管理。更为美好的前景是,它可以股东的身份倒逼国内上市企业的种种不规范,形成我们多年不能奏效的公司治理的新局面。只不过,如此多的好事,看起来有点一厢情愿。五部委联合签发的《管理办法》中没有国资委,开放的层面将过滤关涉中国经济安全与稳定的大型国企。而银行之所以受外资青睐,多因为它们的国资和垄断背景,可以轻易获得超额利润。引入外资早有先例,此次规定足可视为QFII的无限放大,从最初的几亿美元到随后的额度步步升高,QFII并没有能阻止股市的渐次下落,对于股市沉疴,恐怕外资也无能为力。以如此的角度,战略投资者不过是众多治理政策中的一环,是全流通外的又一个医病方药。

而股市也在一次次猛药过后有了起色,12月6日至今,市场上升了130点。股谚云,华尔街总在迟疑中上涨,在欢乐中死亡。前80点的上升几乎“迟疑”之极,日常波动仅十余点,有7天甚至不足10个点,可谓破了历年来走势的消沉纪录。几乎没有人关注的情况下股市居然上涨,市况确已发生变化,一旦股改完成,市场将是全新的,多种力量综合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