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和她的攀德达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于)

攀德达杰学校在拉萨东郊蔡公塘乡的一个新盖的居民新村里。出了学校,走不远就可以看见布达拉宫。安静的新村经常响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那是学校打造班的学生在上课。因为银太贵,现在他们暂时用黄铜练手。学校一共有三个班,除了打造班,还有唐卡班和编织班。编织班都是女孩儿,剩下两个班都是男孩儿。目前一共50个孩子,他们都是从西藏和四川的藏族招来的,年纪在13~17岁之间。每个孩子都经过面试。张莉、校长扎多下乡招生,凡是有基本文化程度,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家里困难的都在招生范围内。没有了父母的孤儿会受到格外重视。去拉萨,可以免费学到生存技能,对这些孩子来说简直是做梦一样的好事。

晚上,有时候学生们会自己组织办晚会。藏族的孩子能歌善舞,唱藏族歌曲跳藏族舞,也有类似DISCO的表演。不过除了表演,平日里他们都穿的跟汉族孩子一样,牛仔裤、运动鞋,衣服上还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英文字母。这些孩子,一方面在学校学习藏族传统文化,一方面在社会上受流行文化的影响。

学校时不时来一些客人,孩子们看到他们也不说话,害羞地笑笑。只有在表演歌舞的时候非常自信。这些客人有些是张莉的朋友,有些刚刚认识,知道了她知道这个学校,就来了。他们会留点钱,给孩子买点儿吃的或者文具,或者是常用药品什么的。一个给孩子们买了冬天护手霜的人说:“我没有勇气像张莉那样做,只能做点儿锦上添花的事儿。算是对得起一个普通人的小良心。”在副校长黄成琦(现在已经离开)的生日PARTY上,一位喝醉酒的藏族人嘟嘟囔囔代表他和其他藏族人对张莉表达了敬意。

每日张莉的主要工作就是打电话、接电话。太多事情需要她来解决。50个学生吃、穿、住,还要洗澡,偶尔发烧、感冒、肚子疼。前一个厨师买的土豆太贵了,张莉去小昭寺附近逛街时,还要跟小摊贩打听土豆的价钱,说好价钱。第二天副校长去的时候小贩就把价钱提高了至少一倍,所以这个事情还要想别的办法。为了节约成本,米是从西藏军区买的。冬天来了,孩子们又需要厚衣服了。归根结底,就是钱。

钱,不可能从学费来,每个孩子到了攀德达杰,不需要交学费,吃住也全免。张莉自己说,为了这个学校,她投入了80万左右人民币,为此她拍卖了在杭州和厦门的房地产咨询公司,但由于学校刚刚建立,她也不打算用来盈利,所以必须不断寻找资金来源。

见到张莉后,对她第一个印象就是滔滔不绝。她跟每个人都说这个学校,学生的状况——她不说学生,而是“我那些孩子们”。她的朋友歌手朴树很快就寄来了几大包衣服,南京的朋友寄来了药品,连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医生也会给。但是这些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学校总是处在资金短缺的状态。

办学校的念头是慢慢形成的。2000年张莉第一次来西藏,就喜欢上了这里。那时候她还只是想多收集一些西藏文化,后来几年喜欢上了藏族人。大家都说,如果张莉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藏族人,会高兴坏了。刚开始,她只是给藏族小孩儿文具和一些钱,但很快发现那些钱有些被拿来打游戏,或者干脆被家长拿走了。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张莉想,那就办一个学校吧,教他们学习西藏传统工艺,这样既可以帮人帮到底,又能完成她对西藏文化的心愿。2003年,张莉就开始游说,2004年4月1日,攀德达杰福利学校成立。

学校成立,不过是一个开始。每个月,原材料费、教师工资支出以及生活支出需要6万元,而这也不过是其中一部分,因为总有需要花钱的事儿不断蹦出来。一个孩子得了胆结石,在拉萨做手术需要几千块,所有的孩子还要做健康检查。找老师也不是容易的,张莉希望孩子们能得到最好的教育。除此,还要日复一日提醒厨房里的人,不要把衣服挂在做好的饭菜上面。这些问题,每日想想,脑子都是疼的。

这个学校也给张莉带来了很多,大昭寺的出家人也成了她的朋友,至于她自己都说大昭寺成了她的另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