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蠢欲动的手机新媒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蠢蠢欲动的手机新媒体02005年11月18日,《无极》开通了手机官方网站,能用WAP上网的手机都可以直接在这个官方站点上欣赏或下载《无极》的片花、剧照、配乐,以及访谈花絮。12月15日,《无极》正式上映,同名手机游戏同步发行,花12块钱就可以从掌上灵通的WAP网站下载《无极》游戏。

12月16日,走出电影院的韩寒在BLOG上写了一篇言辞犀利的影评——《〈无极〉观后感:原来我们错怪了张艺谋》,好事者经过缜密计算,这篇BLOG至少将让《无极》损失30多万票房。很快,这段不长的影评被编成短信,在无线互联网上口耳相传,不知又要让《无极》损失多少票房。

这几段小花絮在《无极》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战中也许并不起眼,但对于手机来说,却是意味深长,因为它们见证了一种前途未可限量的新媒体正在浮出水面。在媒介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媒介比手机更具媒体的整合性、兼容性与互动性。从来没有一种媒介比手机与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24小时不敢离身。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像手机这样,将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如此紧密的合而为一,人们走在世界的个个角落,既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又消费信息。

蠢蠢欲动的手机新媒体12004年,全球手机多媒体用户已由2003年的8600万上升到1.1亿人,预计到2008年,3G多媒体手机的销量将达到3.8亿部。“手机媒体市场即将进入‘大迸发’时代,并有望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投资热点之一。”在不久前由路透社发起的广告及媒体峰会上,世界各大传媒业巨头纷纷表述了如上观点。

2005年照相手机的全球销量已经达到3亿台,早已超过了数码相机不知多少倍,一些高端照相手机甚至比专业数码相机更厉害。从南亚海啸、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到新奥尔良飓风,人们在“正确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手机拍的照片成了2005年媒体的一个异象,它以令人不安的数量与速度显示了“沉默的大多数”参与公共话题的热情——12月11日伦敦北部班斯菲尔德(Buncefield)燃油库事件,BBC竟在两天之内收到了6500多张手机照片和视频。

手机视频在酝酿一场新的视觉革命。英国最大的移动公司Vodafone与20世纪福克斯影视公司在2004年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制作了一个名叫《24》的手机电视剧,在13个国家播出,很受欢迎;英国最大的手机生产商I-Mate推出了10集伴有视频的恐怖小说《Cjaq》,讲述被虚假短消息引诱的5个年轻人在一个未来的夜总会的经历。2005年秋天,MTV推出了专门为手机用户制作的一系列幽默短剧《头与身体》。

早在1996年,时代华纳旗下的CNN就成立了CNN Wireless,专门从事手机媒体业务,并在美国总部投巨资专门成立了两个针对手机媒体的研发实验室。1999年,CNN与诺基亚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WAP网络的手机新闻服务CNN Mobile,覆盖12个国家,3000多万用户,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放CNN的新闻、天气预报、商务信息和体育节目。如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都不敢忽视手机的潜力,纷纷推出手机新闻服务。

曾经在互联网热潮中被GO.COM烧掉上亿美元的迪斯尼,在新一轮的手机媒体热潮面前芳心大动,四处撒钱,部署自己的手机互联网计划。迪斯尼旗下的ESPN将在2006年2月正式推出ESPN Mobile的手机视频服务,用户能在手机上直接欣赏ESPN频道最激动人心的体育新闻、视频片断、进球瞬间等。鉴于手机媒体的特性,这些视频内容将被制作成2~3分钟的长度。从11月开始,ESPN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兜售399美元的ESPN品牌手机,外加每月65美元的收视费,就可以尽情收看ESPN Mobile的节目了。根据ESPN的官方数据,目前每月用手机登陆ESPN网站的人数已经达到400万,因此,他们对ESPN Mobile的前途可谓自信满满。

蠢蠢欲动的手机新媒体2互联网时代的头号明星公司Google已经迫不及待要进军手机平台了。早在2004年,Google已经在推出了手机短信查询搜索结果服务,2005年6月,Google又通过无线网站Google Mobile向手机用户提供上网搜索服务。11月,Google推出了手机无线专用的Google卫星地图搜索服务,将其2005年最得意的地图技术用到了手机身上。一个月后,他们又推出了手机版Gmail,可在手机上访问Gmail电子邮箱,浏览附件中的照片及文档,并可对邮件进行语音回复。由于运营商与机型的限制,Google一些手机版服务尚不能惠及美国之外的人群,但是Google对手机平台的热情显而易见,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把互联网上的Google帝国直接搬到手机上。事实上,有不少人都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把互联网上的应用一点点搬到手机上,这也许是一条必经之路,如果能从互联网搬50%到手机就很了不得了。从2004年开始,一个叫Florian Amrhein的法国人开始推出维基的手机版——Wapedia,将维基百科搬到手机和PDA上。

在国内,尽管3G一直处于慢热的状态,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不高,用手机上网或下载视频都还是奢侈行为,但大部分手机都已经有彩屏,能拍照和接收图片。“从2002年起,运营商开始启动2.5G的相关业务,彩信平台能承载的多媒体形式比短信要丰富得多,用户对手机的理解也逐渐从简单的通话变成一种多媒体终端的概念。”空中传媒的总经理王毅在“第一届无线互联网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空中传媒是最早在国内鼓吹“手机新媒体”概念的。在他们看来,手机媒体在内容上可以分为资讯与娱乐,其中资讯应是免费的,娱乐内容才是摇钱树,就像彩铃下载的利润已经超过了传统唱片业,也是支撑目前众多SP生存的主要支柱。音乐之外,空中传媒格外注重与电影业的联姻。“电影和明星永远是最吸引人的,也最容易引发社会话题,利用他们的知名度,手机媒体的概念也在大众中会变得越来越清晰。”空中传媒主编尚文告诉记者。三年前,经历互联网泡沫低潮之后的空中网,正是靠《英雄》的无线版权翻身。当时《英雄》的制片方还不明白“无线互联网”为何物,抱着“能赚一点是一点”的心态将手机版权廉价卖给空中网,而名利双收的空中网则以此为契机涉足电影,从《功夫》、《指环王》、《神话》以及《无极》的无线版权中获得的巨额利润让他们更加相信手机媒体在未来娱乐业的发展潜力,“现在还是2.5G时代,好玩的好在后头呢”。

面对一个新媒体的崛起,谁也不愿意放过“玩”的机会。年轻的张向东与好友邓裕强在2005年拿到数百万美元风险投资,他们一手创办的“3G门户网”如今已经积累了800多万用户,立志要在手机上打造一个新浪、搜狐那样的门户,而新浪、搜狐早已按捺不住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12月6日,搜狐推出手机搜狐网,新浪则同步推出了国内首个集网页、新闻、本地搜索于一体的手机搜索引擎“爱问WAP”,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行后已正式开通。“我仿佛看到了1998年的中国互联网。”搜狐的高级副总裁龚宇感慨道,“现在手机互联网用户有2000多万,如果增长到4000万~5000万用户的话,这个市场就会被引爆。”■

(插图 李钺) 新媒体广告蠢蠢欲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