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的抉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天津  明月

我表侄子,大学毕业后应聘进入了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制造企业。这家企业知名度很高,招工条件非常苛刻:必须是本地非农业城镇户口,年龄不超过25周岁且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从建厂至今,该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效益、纳税金额一直名列该市重点企业前茅,职工人数一度超过1.3万人。当然如此高效益的企业职工们的薪水、各项福利待遇均不错,大家伙全都尽职尽责地工作着。

2012年前后,由于汽车市场的饱和及汽车产业尤为激烈的竞争,该企业逐步陷入困境,销售市场也出现极大波动,企业效益逐年大幅下滑。为了应对这种严酷的现实,该企业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班组人事大调整。这家企业一共有三个工厂,一厂为母厂,二、三工厂为分厂。由于母厂建厂早、设备落后,更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故而不得不调整一厂班组人事:由原先的A、B两值合并成一个班,取消了夜勤,职工人数相应地就减少了一半,减掉的这批员工全都分配到了二、三厂。而二、三工厂位置偏僻路途遥远,上下班消耗大量时间,所有人员都不乐意去。厂方就动用大量时间开动员会,逐个谈话。结果,新入职或工龄短的职工陆陆续续辞职走人,而那些有着十几年工龄的老职工却犯了难,我表侄子正是后者。辞职吧,担心不仅公司为其缴纳的社保前功尽弃,而且一分钱的补助都拿不到手;不辞职吧,上下班实在是极不方便。

这些人每天早晨赶到母厂门口打一下上班卡,傍晚再匆匆赶去打一次下班卡,反正公司保留其岗位,干脆就“待岗”待在家里不去上班。公司高层当然知道此事,但又无法解决,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隔一段时间,母厂就要开一次面谈会,动员这批“待岗”员工去分厂上班。最终,一部分人硬着头皮披星戴月两头不见太阳地赶班车去了分厂,另一部分人依旧我行我素自动“待岗”。他们的说法是:我在工厂干了十几年,再有几年社保缴费就达到可领取年限了,个人绝不能向厂方提出辞职,否则的话不仅社保受到极大影响,公司一分钱的补助都不会给你。于是,这些人就这么耗着等合同期满,公司这方面也绝不敢主动提辞退,那得补偿多少钱款啊?

双方如此的僵硬关系就这般维持着,哪方都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因而这批职工到时到点打上班、下班卡,人又不来厂内工作,究竟在干啥谁也不知道。这种进退两难的抉择实在是让表侄这些人犯难,不辞职就这么干耗着,每月领取一点微薄的生活费,辞职的话自己的切身利益必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纠葛实在是让人犯难。难道真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吗? 抉择进退两难读者来信